5719《白頭離婚不偕老》

我們恭賀新人結婚,常有一句「白頭偕老」。
但是隨著人類高齡化,大家都長命百二歲,一世悠悠長,難保中途有個三心两意,或左摇右擺。
点算?古時社會風氣保守,離婚極罕有。尤其是婦女沒工作機會,經濟不獨立,加上普遍有「從一而終」的道德包袱。
惟有:一是忍氣吞聲。二是分居。三是「出家」。
像香港名流何東夫人,或「糖王」郭鶴年之母等。俱是走上宗教之路,名正言順的清心寡欲,乘機告別不愉快的婚姻,兼可擺脫家庭的羈絆。
那些年,華人普遍活到六,七十歲。匆匆結婚生仔抱孫,行程緊湊。退休後,再享十年八年清福,轉眼就要起行,還怎趕得及搞離婚?
現代人的壽命,卻起碼長一倍,身體質素亦佳。許多「六十(歲)後」走出來,仍體魄壯健,神采飛揚。
別說「老」或「死」,連退休也不捨得,常計劃「第二人生」。
於是難免有「第二婚姻」。不只是男人有第三者;女人也有再嫁的機會。縱然頭已白,卻不一定要偕老。
更普遍是性格不合。你嫌我暴躁,我嫌你長氣。以前會容忍,幾十年轉眼就過,現在還要一起進老人院侍候?
不如趁行得走得,放大家一條生路。普遍條件又有三。
排第一,永遠是錢。要是雙方經濟獨立,財力豐厚,各有資產,離婚沒歉疚,程序會爽快許多。
二是健康狀況。要是其中一方,老弱多病,另一半通常不忍,或不便離去。畢竟婚姻仍有法律及社會責任。
三是心理質素。這点才是最重要。先前寫《八十六歲「被」離婚》,關鍵是丈夫竟有外遇。
夫妻原是性格不合,五十年也忍受了,但是對小三不能忍,於是七十八歲的老伴,才堅決離去。
往後,各自怎樣過?從新適應不容易。還有成年子女的感受?俱是不可忽略的題目。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