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798《醫院走,家裏走》

我們出生的地方,沒得選擇。大去之時,希望可以自己揀吧?
有些人,像善良朋友,志願是「醫院走」。他曾經留院一晚,做過小手術,印象好到不得了。
保險包開支,原本睡雙人房,但當晚只有他一人住。醫護人員週到,飲食可口(病中食欲消減,這点不能作準)。
最難得,是空氣經淨化,特別清新。又不用上班,不用聯絡,不用見人,得到真正的休息。
大吉利是講句:「住成世都制。」終於明白,那些有錢人家,長輩乾脆長住醫院不肯走。
當然亦不介意,到最後,死在那裏。乾手淨腳,一次過搞掂。這是「醫院走」的一派。
另一種選擇,是「家裏走」,亦有其道理。
好處是死在熟悉的地方:親切,安全,保障私隱。還有預期家人守護在傍,簇擁下安心上路。
亦是華人自古以來的習俗。傳統是臨老之時,趁行得走得,先揀棺材山地。請大夫回家斷症,家人煲藥。
不幸壽終正寢,在大廳停屍三日,親友陸續來送別。然後才入殮,舉喪,上山等等,起碼忙碌一個月。
後來,情節推進較快。最重要是西方醫院制度的引入,以及衞生問題。
停屍在家?像香港夏天般盛暑,簡直是不可思議,難怪有「屍變」的傳說。
但不論如何,仍有很多朋友,希望臨終時,返回家中一看。
不限於華人。像大明星柯德莉夏萍(一九二九至九三),晚年患癌,在美國醫治無效後,臨終前,寧願飛返瑞士的住所,在家中逝世。
寵物亦然。朋友家收養「大頭仔」,人貓投緣,帶來許多快樂的回憶。不料英國短毛貓,純種的較短壽,易心腎衰竭,體質常急劇惡化。
送院留醫,不思飲食,靠插喉打營養針等,勉強維持。看見主人來到,仍想掙扎起來回家。
可見是「家裏走」一派。無奈太虛弱,恐怕一拔喉,已難續命。惟有在醫院嚥氣。主人趕來辦身後事,期望貓貓的「中陰身」有知,隨他們回家安息。將來,在更好的環境中再遇。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