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180《應「運」而生,應「劫」而來》

許多人的一生,俱想做一番事業:為社會,為國家,為宇宙銀河系。威威。
出乎我們預料,為「財」的反而不是那麼多。大家似為追求精神上的滿足,多於實利。
問題來了:我們仆心仆命,艱苦建立的所謂「事業」,究竟對衆生利多於弊?或弊多於利?
不輪到你不反省。像《鹿鼎記》,韋小寳沒讀書,沒學問,出身巿井,性格粗鄙,初時跟大隊「反清復明」。
逐漸,結識滿族朋友,觀察民間生活,開始覺省:老百姓過得好,天下太平,是否仍要一定「反」?
我們只能活一次,要對自己的生命負責。不能盲目跟隨「老細話」,「師父話」,「朋友話」等等。
關鍵是:你想做一個甚麽人?宏觀些看,身處這社會,身處這時代,此時此地此刻,你扮演甚麼角色?
很多時候,仍未想清楚,已被擺上枱。
像大唐盛世,太宗/玄奘/武后/明皇/貴妃/李杜等,粒粒巨星,統統為「應運而來」,共同建造空前的繁榮富庶。
其後,出現一批破壞王:安祿山/史思明/楊國忠/哥舒翰/「永王」李璘等等,卻是為「應劫而生」,製造動亂,生靈塗炭,而自以為建立偉大事業。
當時,大家可能都不自知。個個不惜賠上身家性命,一定自以為正義正確。
通常回頭看,臨終前,甚至可能一生都不自知,懵懵懂懂,才驚覺所作所為,原來是誤盡蒼生。
中國人一向寬容。你做錯了?逼上梁山,就是一部《水滸傳》。衆好漢「應刧而生」,不得善終,充滿悲情。
《三國演義》生於亂世,亦是「應刧」。各路英雄如何安身立命?惟有分道統:匡扶漢室,兄弟講義氣的屬「忠」(蜀)。其他造反派,即使取得勝利,卻是「奸」(魏),或遭丑化(吳)。
進化到《紅樓夢》,才真正「唯心」。那管你應刧/應運?講究追求真性情,及個性解放。當然這是很奢侈的一回事,只能發生於乾隆盛世的知暫一刻。
其他,大部份芸芸眾生,俱是不自覺地,在「運」与「劫」中穿插,作好作歹也不自知。及至覺悟,通常已太遲。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