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206《我是「貓奴」,你是「狸奴」》

這两個「奴」,反映時代的轉變。
現今香港,愛貓人統統自稱「貓奴」,甘於替貓做牛做馬,為奴為婢;仲要引以為榮,有些甚至愛逾家人。
可是在古代,我們稱貓為「狸奴」。牠是奴僕,我是主人;貓為人類服務,最重要的用途是捕鼠。
中國人与貓的關係,發展得比較遲。每逢過年,排論十二生肖,總有人問:「為甚麼貓沒份?」悻悻然,很認真的樣子。
原因各有說法,一直沒有定論。及至最近,潮流興「大故宮」,引入《紫禁城》月刋;適逢今年歲次屬虎,貓一向被尊為「虎舅」/「虎師」,於是乘勢做一趟「貓的文化与藝術故事」。
經多方面考證,得出一個結論:貓不入生肖,是因為牠們「入屋太遲」。
中國好在有文字記載。所謂「十二生肖」,早在戰國時代,已初步齊備。不論虛(龍),或實(牛羊馬犬鷄等),各佔一席位,与老百姓共度歲月山河。
可是貓呢?看《逸周書》:「武王狩,擒虎二十有二,貓二。」
《詩經,韓奕》誇讚國土富饒:「有熊有罴(棕熊),有貓有虎。」等等。
換句話說,戰國之前,當馬羊牛鷄狗豬已入屋;「貓」仍是野獸之一種。
及至《禮記》,孔子記「歲末祭祀」,所謂「八蜡」,首次提到貓的重要性:「迎貓,為其食田鼠也。」
隨著戰國之後,天下太平,中國人步向農業社會,男耕女織,追求安定繁榮。
這階段,出現一種天敵:「鼠」。你耕田,牠食穀;你織布,牠吃蠶。
而且大量繁殖,靈活敏捷,令老百姓防不勝防。漢墓壁画中,有「狗咬耗子(鼠)圖」。應是想盡辦法,聊勝於無。否則,後來不會有「狗拿耗子,多管閑事」的俗語。
終於,在漢朝的某一年,出現一隻特別聰明,又厭倦野外露宿的貓。思量与人類入屋共處,結束「獵人」与「獵物」的關係。
怎能展示友好?於是牠展示大能:替耕田的農民,捕捉很多很多老鼠。
令人驚嘆,賞牠魚肉米飯,愛牠養牠;秋冬給牠温暖,共享爐火毛毡。從此,貓成為入屋寵物;可惜建制已定,趕不上「十二生肖」的位置。算了吧,不在乎。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