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子【短歌行】:051《 行「十善」,遠「十惡」》

最近看新舊傳媒大戰:對待神棍,一邊力插,一邊力撐,究竟誰是?誰非?
這關頭,最忌情緒化,應理性公平看待。個個都話自己「神仙下凡」,太熟悉了,中國從明朝「白蓮教」的徐鴻儒;清朝「太平天國」的洪秀全等,俱如是。
香港怎少得了?以「風水玄學家」的名義:「德福五屍命案」(1998年)的李育輝;「華懋爭產案」(2010)的陳振聰等,包裝愚昧,情節荒謬之極。
奇在居然有人信!又不斷有人受騙。原因是我們都有弱点,一切貪欲愛恨,統統有陰暗面,於是生邪念,引邪人。
怎判斷?作為基督徒,有《十誡》。作為佛教徒,則有「十善」,為幫助記憶,可分三部份。
一是「身」(行為):「不殺生」,「不偷盜」,「不邪淫」。
二是「口」(語言):「不妄語」,「不两舌
」,「不惡口」,「不綺語」。
三是「意」(思想):「不貪欲」,「不怨恨
」,「不邪見」。
以上為「十善」。先前筆者寫過(《你知道往那裏去嗎?》)(6月24日),有讀者問:為甚麼十皆說「不」。
因為少個「不」字,即是「十惡」:「殺生
」,「偷盜」,「邪淫」。「妄語」,「两舌」,「惡口」,「綺語」。「貪欲」,「嗔恚」,「邪見」。
以上為「十惡」,當然不鼓勵;所以佛教徒提及時,通常以「不」行頭,提示大家應行「十善」。
更何况,作為「修行人」,必要守六條規則(「六波羅蜜」),為首的正是「持戒」:怎能不依「十善」?
既有這一套標準,往後,我們不論遇上甚麼「仙女」,「神棍」,「高人」,「教主」之類等物體,以「十善」量度,像拿出照妖鏡,一照分明。
再提高層次:還有佛陀寂滅之時,留下的「三法印」,又是一看辨真假。
一是「諸法無我」。凡是開口閉口「我」「我」「我」之人等,一定是假。
二是「諸行無常」。凡是聲稱保你富貴永享,長命百歲,愛情永固等,又是假。
三是「湼槃寂靜」。修佛的最終境界,並非開心快樂全家福祿壽,而是「平靜」,多難。
符合以上標準(「十善」「六波羅蜜」「三法印」),可知對方是「善人」,否則,速閃,經常保持安全距離,得保小命。☺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