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546《覺悟重生,再世為人》

中國人自從獨尊儒家,順時進,常說可「兼濟天下」。 逆時亦可退。道家長備山林寺廟,供我們遁世歸隱之用。 當時不与我,或失意於建制,或不認同當時的社會價值觀等,与其血淋淋地反抗,不如全身而退。 現代即是「移民」。往海外去,「帝力於我有何哉 」(先秦《擊壤歌》)。 不只是中國,其他以儒家思想治國的日本,韓國,琉球,越南等,只要你宣佈奉道歸隱,都得到尊重。 因為由「儒」入「道」,等於放棄爭奪名利,停止威脅,自廢武功。對其他人來說,即是少了個競爭者,當然大大支持。 所以當你宣佈「金盆洗手」之日,各路英雄紛紛來祝賀。這是金庸《笑傲江湖》的序幕。 [...]

Read More

5545《道家的引退生活》

中國人自漢代起,獨尊儒家,以家庭及政府,作為我們的生活支柱。 表面上穩定,但歷史上,這套「忠君愛國」論,屢受猛烈衝擊。 像唐朝,李世民弒兄弟登位,豈不是顛覆了儒家的三綱五常?卻憑貞觀之治,開創前所未見的盛世。 明太祖四子燕王朱棣,發動靖難之變,奪姪兒建文帝之位。非儒家正統,過程中死傷無數(《千忠戳》)。 但是即位後的明成祖,文治武功蓋世:遷都北京,編撰《永樂大典》,遣鄭和下西洋等,成為中國人的驕傲。 逐漸,我們發覺儒家這套,行不通。 人總要活下去,於是每當失意,不容於建制之時,幸好還有出路:投向道家。 [...]

Read More

5544《不上班,不坐房,不出差》

其實還有一樣「不開會」,合稱「四不」。 這是二0二0年,疫症後時代的最新工作狀況。 香港的打工仔女,經歷過喪心病狂的拚搏期:七,八十年代吧。當時有「九七大限症候群」。 人人拚命做,搲夠錢,趕走路。不走的留下來,坐定定,包你連年升職加薪。 踏入九十年代,是擴展期:開始搞上巿,超英趕美,享受成果。百忙中,還要建設祖國。 回歸後,熱情漸冷。要走的人已走,要退的人已退。新世代有新價值觀,响往「降職,加薪,多假期」,或甚至不做。 仍記得,十多年前,大家為「八十後」,「九十後」等不接軌而煩惱。 [...]

Read More

5543《眼前無路,低頭繞道走》

每逢有社會運動,一定有失敗者。 出名的只有寥寥幾人,當「眼前無路」,仍指望有國際組織救援。 但是不知名的更多。他們的處境,其實更艱難:只為一時熱血上腦,被治安單位追捕。 從此受排斥於建制之外。沒工作,沒收入,沒家人,等於是無止境的流放。 香港六七暴動後,有大量這類人士。八九民運後,亦有許多参予者逃往海外,在外國社會的基層掙扎。 逼人的總是生活。仍記得在澳洲悉尼,有趟乘的士,司機來自北京,曾經参予民運。 他不出名,但仍在通緝名單上。後來被澳洲政府收留,初時很歡喜,不過定居之後,才發覺當地政府有很多弊病,惟有屈曲適應。 [...]

Read More

5542《風吹大海水先知》

周末前一個早上,太陽強曬,藍天白雲,繁花盛開。 巿區高温,攝氏三十三度。天氣誘人若此,尚未到端午,已按耐不住,決定游一趟淺水灣。 仍是那樣子:碧海,青天,浮雲。沙灘寬敞,遍植鳳凰木,大葉樹,針葉松。 張愛玲依然在。她的《傾城之戀》,替四十年代的香港,留下一抹最華麗的色彩。 我們回報以「南區文學徑」:樹下放了張的照片架,面前總有過客,悄悄留下幾朵小花。 像是祭奠。日久天長,幾十年後,說不定有後人,當她是「神仙姐姐」般膜拜。 [...]

Read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