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489《陰陽惡鬥,水火不容》

在一般「正常」的情況下:冬去春來,萬物滋潤,原是充滿生機的季節。
但是今年春瘟,種種因素累積,陰邪之氣盛行,糾纏不休,反覆不定。
並非是第一次。早在東漢之時,張仲景《傷寒論》的《陰陽大論》篇,開宗明義說明:「春氣温和,夏氣暑熱,秋氣清涼,冬氣冰冽,此則四時正氣之序也。」
要是有一年「不正氣」,陰氣特盛,去得太盡;陽氣為抗衡,自然增長,遇強愈強,形成惡鬥之局。
正是相會於今年端午,即舊曆五月初五,新曆六月二十五日,星期四。再加上適逢夏節,陽火必盛。
以傳統陰陽家論,天時不正,影響人類社會活動。春夏交替,尤其不能和氣。
因為人人都覺得正義屬「我」。建制派与非建制派,各不相讓,你高一尺,我高一丈,試問怎會有好日子過?
既不相讓,惟有攤牌。這一攤牌,中間再無斡旋/拉布/拖延/糾纏的空間,大家被逼現形,各走極端,於是「水火不容」。
上古最經典一役,是「黄帝大戰蚩尤」。經典到可以成為圖騰符號,適用於任何一個時代。
論五行,黃帝屬「土」,土生萬物,應是正統的領導者。
蚩尤屬「水」:「制五兵之器,變化雲霧」,「作大霧,彌三日」,陰氣極重。
世傳他向崑崙山的西王母(「金」)借獸兵,再向「風伯」「雨師」求助。每次出戰,一定是挾狂風暴雨,洪水猛獸而來。
黃帝「九戰九不勝」。同時因為戰場太「濕」,瘟疫爆發,軍隊傷亡惨重。
惟有求助上天,天遣玄女下援黃帝兵符得勝。另一說法,是黃帝之女「魁」(太陽神)來助陣,用的是「火」。
這裏看到中國陰陽學說的微妙。蚩尤是男性,但「陽極生陰」。宿敵不論是玄女或帝女,俱是女性,卻是「陰極生陽」。
最後的戰果,我們都知道:黃帝成功以「火」剋「水」,開創中國的華夏文化。
蚩尤固然慘死。但帝女亦沒有好下場,流落人間;由於陽火過盛,淪為禿頭,醜陋,超「dry」的旱災之神「魃」,人見人憎。可知恁教你們「水火不容」,最後的蠃家仍是「土」。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