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654《神仙聖賢,亂世宜無為》

我們中國人是「詩的民族」。孔子說:「詩言志」,很是,講究以文字紓發感情,等於是整個民族的靈魂。
從先秦《詩經》,漢朝《古詩十九首》;至唐詩,發展至最高峯。
適逢開元天寶盛世,唐朝國力強大,人民生活自由富足。
那是一個只要你寫得好詩,已可以做官的愉快時代。
誰及得上李白?世稱「詩仙」,是中國道家,出世及浪漫主義的代表。
与我們的時空,相隔一千多年。但是每讀到「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,奔流到海不復回」《將進酒》,能不動容?
同期的杜甫,世稱「詩聖」,是中國儒家,入世及現實主義的代表。
他那句「安得廣廈千萬間,得疪天下寒士盡歡顏」《茅屋為秋風所破歌》,与現代香港人的期盼仍符合。
還有《秋興八首》:「聞道長安似奕棋,百年世事不勝悲。王候宅第皆新主,文武衣冠異昔時」,適用於任何時代。
原是太平盛世,不拘你做神仙,或做聖賢,俱是風流人物,花月正春風。
但是當「安史之亂」爆發,長安受到嚴重破壞,社會秩序天翻地覆,神仙与聖賢,還可以生存嗎?
筆者先前寫《換一個活法》(十月十六日),曾提出這個問題,引起讀者關注,於今畧補充。
大亂之前,長安繁華盛極,粒粒巨星。可是亂後,「詩仙」李白的浪漫,令他錯投永王李璘,牽入謀反陰謀,被流放江南。
仍想有所作為。六十一歲時,追隨太尉李光弼,擬討伐安史餘黨,不久勞累病死。
同期的 「詩聖」杜甫,雖然沒走錯政治路線,但是生存困難,与家人長期處於露宿及飢餓狀態。
卒於五十八歲。至今,其死因仍有多種說法。但是「貧病交迫」則是一致認同,難道這是當「聖賢」的下場?
可見亂世之中,寧無為,恬淡生活。總勝過強出頭,爭有為,反易事事出錯。
所以才推許「詩佛」王維。亂後得平反,晚年居輞川,半隱半仕,幸得善終。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