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810《家裏走,多忌諱》

讀者的反應,往往出乎作者的意料之外。
近期的專欄文章,人氣最盛的,竟然是《醫院走,家裏走》(四月十二日)。
從貓貓臨終前的去留。說到人的去留。再說到同時期,菲臘親皇之死《皇夫選在家裏走》(四月十三日)。
各路英雄發表意見,各有各精采。像「醫院派」:「乾手淨腳,其實臨終應該萬緣放下,安心上路,希望能夠去阿彌陀佛國度。」
「家走派」:「動物一樣想回家,同理心。」
有新加坡讀者:「新加坡天氣(比香港)更熱。當地人會在所住組屋前的空地,請人搭建臨時棚,辦喪事两至五天。先人的棺木,置於棚內,讓親友前來憑弔。」
這樣安排後事,頗有古風。除了在戶外搭棚之外,也聽說過長輩的靈柩,寄放寺廟。一來可方便誦經超度。二來便於親友拜祭。三來可免存放在家居。
「家裏走」可行嗎?專門照顧長者,《大銀》雜誌的主持人曉蕾,留言:「香港現在《家裏走》已有中產能負擔的一條龍服務。」
「醫生護士上門或視象,護理員上門幫輕家人。離世後,醫生來簽文件,殯儀公司馬上跟手續。半日已安排靈車在樓下,可去殯儀殮房,擇日出殯。」
曉蕾是這方面的專家。仔細研究,不單止是死者及家屬的意願。
還牽涉到宗教信仰/法律/醫學/衞生等多方面問題。生死大事,歐美國家稱「home death」(家裏走),近年愈趨流行。
日本剛相反,以前八成長者「家裏走」。近年有百分之二十五,寧願改投「醫院走」。
不回家了。其實更多人沒提及:家裏走,始終多忌諱。死者可會陰魂不散?影響生者的運程?
更實際的,是影响樓價數下跌。即使是善終,也叫做「陳屍屋內」。家人或許不介意,但是到轉讓時,會有買家趁機壓價。這是我們不想見到,又無可奈何的事實。
「家走派」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。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