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030《最悲慘的巴黎旅行團》

由於沒機會出外出,惟有說些悲慘的旅遊故事。
自我安慰:原來都是「在家千日好」。屬心靈治療的一種。
英國朋友阿尊提供。他在香港任公關,父親在戰後來港定居,從此落地生根,沒有再返祖家,是两代本港居民。
反而,近來許多香港人移民英國,阿尊点睇?
又是那一句:「非常驕縱的香港人( very spoiled hong kong peole)。」
何以見得?因為他曾經回流,在英國的報章,任旅遊記者,經常穿梭世界各地,見多識廣。
到最後,他仍是選擇定居香港。原因?中國民族性的「寬容」:求其,是但。樂天知命,不甚計較。
西方人有時算得太盡。於是說起「最悲慘的巴黎旅行團」。
大感意外。「巴黎」?世上最好玩的城市,紙醉金迷;但同時,亦可以窮風流,餓快活。怎會「悲慘」?
那一趟,由法國酒店集團「大S」邀請,組國際記者團,乘旅遊大巴,介紹巴黎各景點。
有領隊沿途介紹。不久,阿尊即發覺,行程編排巧妙。每到用餐時間,很奇怪,他們總是在車途中。
到下一個景点,領隊落力介紹,記者忙於採訪,於是錯過一餐又一餐,連喝杯咖啡的機會也沒有,沿路一直捱餓。
阿尊很記得:到最後,大巴駛入隧道,介紹一條其貌不揚的燈柱:「戴安娜皇妃撞車,正是畢命於此。」
完。這就是巴黎最後的一個景点,收工。全程一片三文治也沒落肚。
其計算之精,預算之慳,以及用心之狠,業內少見。不由得阿尊不佩服。
向香港的傳媒說起,大家嘩然。不只是香港,包括國內;邀請單位即使更「豆泥」(直接引用語),採訪時那一餐,怎可以少得了?
尤其是我們中國人,特別重視飲食。代表:文化,修養,禮節,以及友好關係等等;超越「餓」/「飽」的問題。
像去年三月,中美阿拉斯加會談,不歡而散。楊潔箎企硬:「中國人不吃這一套。」
會後,雙方連飯也沒一起吃,被視為重要情節,顯示外交關係之惡劣。
可見「一餐飯」的重要。像法國「大S」集團般寒薄,即使身處巴黎亦無味。難怪阿尊不留戀歐洲,寧願留在香港。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