或多或少,有意無意之間,我們都在重覆父母的行為。
「遺傳」實在是一個非常可怕的題目。子女通常抗拒,總希望与父母不同。但逐漸,命運推他們走上相同的路。
尤其是父母有不良紀錄:吸毒,偷竊,婚外情,離家出走之類。子女身受其苦,誓神劈願,一定不會犯父母同樣的錯。
無奈,事到臨頭,往往与意願相反;及至發生在自己的身上時,竟變得合情合理。
像大馬「糖王」郭鶴年,在傳統的華人家庭長大。母親賢能堅毅,對他的成長,有重要且深遠的影響。反而父親不負責任,離家与小三同居。
因此郭氏極愛護及尊重母親,遇事總聽取她的意見,侍奉終老;認為男人應專一顧家,絕不能離婚再娶。
可是到晚年,他仍是走上父親的舊路:離開元配,娶第二任妻子。充滿歉疚之情,但是他照做。
內裏觸及感情的敏感區域。郭氐勇敢承認,但當中的曲折,並沒有仔細表述。可能連他自己也不瞭解,那是去要到「文學」的層次,才能夠絲絲縷縷的闡釋。
同樣情況,出現在女性的身上,則是日本女詩人,与謝野晶子(yosano akiiko 1878-1942年)。
你一定看過她的肖像,出現在「五千日元」鈔票。她是橫跨明治至昭和時期,多產而性格強烈的文人,兼是五子六女的母親。
她活躍於日本戰前,政治上風雲詭譎的年代。東西方初次接軌,社會在傳統与改革中撕裂。晶子既要創作,又要顧家,兼响往外遊;百忙中,難免忽略衆多子女。
如此複雜精采的人物,號稱「國民女優」的吉永小百合,曾經飾演(《華之亂》一九八八年),深作欣二執導。
對十一名孩子來說,晶子不是慈愛可靠的母親,時常不在家。可是對日本女性來說,在那個保守封閉的年代,她的言行卻非常勇敢,而且忠於自己的個性。
作為她的子女,將來結婚生子後,要是遇上機會,是否亦應抛下一切出走?為追求自由及個性解放,置家庭於不顧?
真是困難選擇。親子之間的關係,一旦破損,永遠不能彌補。成長的珍貴時刻,錯過後亦永不重來。
但是個人發展的機會,同樣是一生難逢。這個結,除非有配偶及家人,同心協力支援,否則不易折解。晶子的遺憾在子女。希望其他女性,在今時今日,可以有較好的選擇。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