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046《各自須尋各自門》

大難臨頭各自飛。原是人生常態。
不論是抄家,破敗,陰乾,或滅門;諸如此類,仍勉強留下來,死拖活拉,還有甚麼意思?
「執生」才是正理。我們求的是生路,不是死路。
香港的經典例子,是「亞視」執笠。沒有可歌可泣,只有柴米油鹽。說到底,工一份。
活下來,保住家人生計。走出來勿太樣衰,寵物有病仍可以看醫生,屬基本條件。
《倚天屠龍記》寫「明教」衰落,四大法王(紫白金青)尚且四散江湖。
「白眉鷹王」自行創業。「紫衫龍王」隱姓埋名,矯裝阿婆避禍。「金毛獅王」痴咗。「青翼蝠王」流離浪蕩。
對照現實,何嘗不是?多少英雄好漢,壯年時意氣風發,睥睨衆生,半分不肯讓人。若干年後,樹倒仍是猢猻散。
俱是走路,坐監,被退休,被通緝等等。更悲慘的,是患上惡疾,半生文武一身癌。
眼前無路,回頭看,更覺人生荒謬。你以為創下驚天動地的大事業,人類為你感恩下淚,將你的生日定為公衆假期?
不。統統是寫在水上的名字,轉眼即忘,何勞牽掛。
看自己,又是甚麼「新鮮蘿蔔皮」?剩下破敗之身,殘軀半朽;後浪洶湧澎湃,環顧前後左右,原來已沒有立身之處。
金庸的《笑傲江湖》(一九六七至六九年)是白寫了。當天下大亂,在充滿無力感的時代,惟有「退」。
可以像任盈盈,或綠竹翁,退於巿井,做小買賣渡日。或像令狐冲,乾脆退出江湖,在山林中修行。
去到《鹿鼎記》,自由人的終極選擇,仍是「退」。不過要退到更遠,甚至是海外;与早期的《書劍恩仇錄》,《碧血劍》等的思維,分別不大。
《水滸傳》則是鼓吹「揭竿起義」,武力反抗,「該出手時要出手」。在現代武器日益精良的形勢下,已無可為。
《西遊記》教我們放下,往宗教尋出路。《紅樓夢》則深知現實的無力感,亦體會到政治的殘酷,提出以「愛」救世。
所寫的「三春去後諸芳盡,各自須尋各自門」,很有啟發性,亦符合現實環境。作者唯一牽掛的,是各位散去後,仍希望留点餘情,嬝嬝縈繞,久暖心頭,正是此書偉大之處。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