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064《三億人的冬運巿場》

今屆「北京冬奧」,中國希望帶動三億人,投入冬季的冰雪運動。
除了強身健體,亦志在攪活北方的經濟。正如日本一九七二年,辦「札幌冬奧」,令北海道富起來。
又像韓國二0一八年,辦「平昌冬奧」,仿效日本,期望成為亞洲第二個「冰雪王國」。
中國可以嗎?為甚麼不多不少,目標是「三億」?因為這個數字,約佔中國十四億人口的两成。
除了北方居民,日常已在本地冬運之外;還希望吸引各地的新興中產,及富裕階級,往華北的雪山區渡假。
包括香港。我們一向習慣飛歐美日本,尋找理想中的滑雪場;卻往往忽略了,幅圓廣大的中國。
試想西起崑崙,天山。東至長白,大小興安嶺等。正是「千里冰封,萬里雪飄」(毛澤東)。以往,只可以站得遠遠的「觀賞」。
現代憑高科技,冰可「溜」,雪可「滑」,酒店區有充足能源供應。華北終於有條件,發展冬季旅遊及運動企業。
亦吸收了日本的失敗經驗。曾提及:上世紀六,七十年代,北海道多個滑雪場倒閉。源自三大死敵:「夏天」,「暖冬」,及「高昂的經營成本」。
尤其是不可控制的天氣。傳統保險業,有所謂「BII」( Business Interuption Insurance 營業中斷保險)。以業務中斷,計算財產損失,方法非常複雜,往往得不償失。
新世代的「Parametric Insurance」(指數保險) 簡化得多。投保者只需買特定的客觀指數:像大閘蟹養殖場,天氣超過攝氏三十七度,不論損失多少,達指數即有賠償。
至於經營滑雪場,最重要是降雪量。只要投保者与保險公司,一起找出雙方接受的「指標」,買重保險,即可減少損失,生意仍可以做下去。
還有其他問題要解決。惟有「一邊打,一邊走,一邊抖」。那有「必勝」的承諾?通常由小做起,較有把握。
像北海道 tomamu 滑雪場,正是日本八十年代,經濟高峯的代表作:雙子塔酒店,食之不盡的海鮮自助餐,巨大的室內人造温泉等等。
太奢侈了。講真,當時一邊享受,一邊有嚴重的「折墮感」。後來遇上泡沫經濟,經營困難,曾經數度易手,亦是預計之內。
現在輪到中國。除非是大集團,具雄厚實力;否則,起步宜略保守,細細注開始,一起進入「冬運」的新時代。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