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352《香港人吃十方十衆飯》

仍未找到一項可靠的「出街食」( dinning out )指數。
        如果有的話,香港一定位居前列。不拘貧富,不分階層,不論身份,我們興到就出外吃,幾乎是全民共識。
        對此有感而發,是因為朋友經營飲食。北上廣州,失敗。往台灣去,失敗。甚至不惜遠征澳洲悉尼巿,更失敗。
        結論:「當地人不喜歡出街食。」
        這一点,常遭忽略。曾有國內集團,欣賞香港名厨,重金禮聘北上,在廣州金融區開業。論理,及参考多樣大數據,冇得輸。
        偏偏鍛羽而回。血的教訓:午巿不愁,商務客樂於開公數。可是入夜後,水靜鵝飛,不知為何?廣州人喜歡回家吃飯。
       這是一本書的題目。牽涉當地的民風,收入,家庭價值觀,以至飲食文化等等。
       台灣則輸在經濟條件,不捨得出外消費,流行非常造作的「文青」風。
       即是你開咖啡店,有人扮「仙女」進來,携書閱讀,叫一杯咖啡坐你三個鐘之類,疑似行為藝術。可憐全日只得這幾枱生意,老闆急得要吐血。
        還有包容性。東京人也流行「出街食」,但是吃來吃去,總是壽司/剌身/居洒屋;或日式中菜館/韓國燒烤/和式洋食等,悶死人。
        其他大城市,像三藩巿,悉尼,墨爾本等,他們亦流行出街吃,但是論餐館的種類;對外國食物的包容性;以及價錢的多樣化等;統統不及香港。
        真正有「國際都會」風的紐約,倫敦,巴黎等,与香港較接近。但吃虧在地方太大,交通不便,通常要駕車往返。
        即使去到這個級數的城市,興旺的只有那幾條街。香港卻是多區密集,人氣沸騰,港九新界遍佈。容許食客「掃街」:吃完又吃,飲完再飲,宵夜後直落飲早茶,喜聚不喜散,食肆才可以林立經營。
        聰明朋友常懷念,唸中學時,路邊有「山西刀削麵」小攤檔。那位來自遠方的師父,刀法俐落,即場清水下麵,留下質樸風味的回憶。香港獨有。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