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397《第三類型接觸》

終結「靈異體質」。應以第三類型,在人類社會,為數最多。
第一類型:可見可聞可接觸,極罕有。第二類型:感覺(feel),亦不多見。
第三類型接觸,泛指「轉述」,「引用」,「二次創作」,及「藝術加工」等。
最高段數, 首推中國的《聊齋誌異》。作者蒲松齡,未必有靈異體質,亦未必有親身體驗。
全是聽回來的故事。但是好文筆,寫得精練傳神,而且感情豐富。於是超越時空,觸動歷代後世人,是很難得的成就。
甚至西方文學,亦難項其背。主要原因,是他們受宗教影響。在十九世紀之前,普遍認為靈體等於魔鬼,沒有「人」与「情」的成份。
及至英國文豪狄更斯,最具社會良心,及人文主義。他与當代多位名人,包括柯南道爾,葉慈等,創立劍橋大學的「靈魂學會」,倡導「靈魂是人死後的殘留」,至今仍活躍運作。
可惜他們寫的鬼故事,遠不及《聊齋》般豐富,及動人心弦。但是在掙脫宗教桎梏方面,是向前邁進一大步。
西方的二次創作,最多改編自《科學怪人》。這是探索「創造者」与「被創造者」的關係,可伸展至宗教/哲學層面。
《怪醫》很可怕,卻是探討人性的陰暗面。《吸血殭屍》來自東歐的古老傳說,但近一百年來,愈改編愈精采;甚至造就驚慄喜劇《天師捉妖》(1967年),与經典港產片《殭屍先生》(1985年)。
其他藝術加工,創新潮流是《驅魔人》(1973年)。導演全無靈異體質,只是將真實的新聞事件,加塩加醋,成功將「驅魔」變成大衆娛樂,影響遍及全世界。
甚至連宗教界也支持。因為既然有「魔」,必然有「神」;等於驅使現代人,更踴躍投向宗教。
像即將上映的《The Pope’s Exorcist》(教宗的驅魔人),由羅素高爾,飾演梵蒂岡的首席驅魔神父,基比奧艾摩夫(1925 至 2016年)。完全得到教會協力,正是等三類型的轉述。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