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後,端午前,「梅子」時節。
江南有「梅雨天」。中國及日本,興釀「梅酒」,炎夏凍飲能消暑。
如入饌,「梅子」的最佳拍檔,一定是「豬肉」。
所以有「梅子蒸排骨」,「梅子豬手」。很奇怪,我們不會拿梅子配牛/羊/鷄/魚/蝦,很自然有一句:「唔襯嘅」。
這個「襯」字,通用於人際關係;衣著打扮;住屋行車;以至飲食文化。
可能靠想像。或累積多次經驗。或神來之筆。配對了,永垂不朽。
像梅子天生配排骨,非炒非焗非炸,卻一定是「蒸」。鷄肉的對象,則是金針雲耳,佳偶天成。蒸魚的絕配是薑蔥。各有因緣,不能勉強。
如果錯配,可以成災。中國人在這方面是天才;日本人卻是劣等生,無可救藥。
單打獨鬥:剌身,壽司,燒烤等,個別獨立發展,尚可。
但當去到煑食,講究不同材料的融合,我們的「牛肉炒河」「肉絲炒麵」「咸蛋/咸魚蒸肉餅」「龍井蝦仁」「菠蘿咕嚕肉」,以至簡單如「揚州炒飯」等等,俱是天作之合。
日本人在這方面,可怕在水準奇低。兼不自知,全無反省,僅得「古怪」二字。
其中一次可怕經驗,是看電視的烹飪節目,師奶厨神教你「茄汁蝦仁炒芥蘭」(!),非常認真,當是經典傳授。
如果嫌電視節目層次低,那麼傳說中的「大日本帝國食菜全席」(2018年電影《最後的食譜:麒麟之舌》),更得人驚。
基本如淡水香魚,最宜塩燒,愈簡單愈好,原是街頭小吃;他們卻拿去做炸春卷。
其他還有「黑白迷宮釀孔雀肉」「吉列豬扒」,壓軸的「牛扒三文治」之類,標奇立異,亂点鴛鴦,或純為視覺效果,令人失笑,統統与美味無緣。
可見一定要「襯」,這是飲食,以及生活的秘密。正如:雲對雨,雪對風,晚照對晴空。《聲律啟蒙》早有教。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