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507《當「富後代」成為「受害人」》

此題一出,恐怕即犯衆怒:「屋企剩落,大把錢,唔使做,仲点會係《受害人》!?」
仍要說句公道話:揾食艱難,知道。
可是新一代「富後代」,數目急速增長,亦是鐵一般的事實。
最現實的是銀行。寧願放棄零售業務,任由衆小戶排隊;改致力發展「家族辦公室」,專注投資及財富管理。
「富後代」多了,全球太平盛世七十年,財富集中。但同時,出現另一極端:基層的貧窮人口亦急增,沒機會上位,貧富懸殊日益嚴重,可以達「殘酷」程度。
普遍出現仇富情緒。雖說「富後代」數目有增長,但幾時追得上貧窮人口?富爸媽明白;銀行家明白;但只有「富後代」不明白,他們是多麼的乞人憎。
關係到社會的財富分配。先前,重提阿倫狄龍的《怒海沉屍》(1960年),「富後代」遭害死,擺明是「受害人」。
但爆紅的是兇手阿倫。除了因為他超級靚仔,還有當時的觀眾情緒:窮人多,富人少,幾乎要說出口:「有錢仔被害死」是活該!令阿倫逍遙於道德与法律之外。
這個故事,細思極恐。原著小說《多才多藝的列尼先生》(the talented mr Ripley),作者是美國的柏翠茜亞夏史密夫,改編自真人真事。
四十年後,同一故事,荷里活翻拍成《心計》。當時「富後代」人多勢衆,出位的調轉是「受害人」美男子祖廸羅。
反而兇手一角,是外形酷似鴨嘴獸的麥廸文;靠低聲下氣,婉轉逢迎,去接近「富後代」的小圈子。怎及得上阿倫狄龍,當年的橫行氣勢?
又事隔廿多年,社會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銀行家說新一代,將經歷《史上最大的財富轉移》(7月17日);同時,亦可解讀為「流失」,「掠奪」,甚至是「替換」。
其中一種,正是近年盛行的「綱絡詐騙」。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