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700《太多評論,太少創作》

先前寫《預言:香港電影復興》(3月1日),反映媒體「太多評論」。
一部港產片,千百條讚彈感想。明嘅,時勢問題,不講電影,講乜?
文中提及大導演張徹(1923-2002年),只有他,「評」而優則「導」,獲邵氏賞識,自己動手,拍出一連串風格強烈的動作電影,開創一個新時代。
並啟發後繼者:吳宇森,劉家良,陳可辛等等,影響深遠。
可見寫評論,亦有積極作用。但除了張徹,還有誰?
聰明朋友即指出:「杜魯福。」
嘩,抱歉,真的遺漏了。法國六十年代名導演(1932-1984),新浪潮電影先鋒,影響不只當地及歐洲,甚至全世界,其中包括香港。
代表作:《野孩子》,《偷吻》,《祖与占》,《400擊》,還有中年後的《蛇蠍夜合花》等等。
電影風格清新活潑,以愛情為主題,拍出人与人之間的感應。他十四歲輟學,寫影評出色,得機會在片場實習,久經歷練,終於當上導演。
仍記得香港六十年代的文青,對他熱烈追捧:陸離,石琪,亦舒,西西,順帶將法國電影介紹到香港,啟發下一梯隊:七十年代的「新浪潮」導演。
那是一個充滿熱誠,理想,創新的勇敢時代;電視電影雙線發展,融合歐洲的人文思想,与荷里活的商業元素,浩浩蕩蕩,昂然進入八十年代港產片的全盛時期。
而一切,原來只不過由寫影評開始。
可見「評論」的積極作用。与其空口彈讚,不如試寫一個故事,進一步成為劇本;說不定,一部偉大的電影,由此誕生。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