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713《在出走/隱居之外》

當天下大亂,民不聊生之時,試問你如何自處?
中國人推崇「隱士」,以陶潛(淵明)為代表,理想國度是《桃花源記》:清高,恬淡,避世。漁樵耕讀,自食其力,帝力於我何有哉。
現代人即是「移民」。最早期是西施与范螽,功成身退,泛舟五湖。
《楊家將》亦然,當楊門男丁戰死,楊門女將又瓜埋;最後剩返三代單傳楊文廣,仲要玩立功愛國?大姑媽急急帶全家出走,隱居太行山。
馬伯庸寫《長安的荔枝》,男主角歷千百劫,寧願棄官,帶妻女躲在廣東種荔枝。
莫非出走/隱居/移民,是唯一的出路?還珠樓主說「不」。
名著《蜀山》寫於中日抗戰,近代歴史最黑暗的時期。書中人物,俱是從「出走」開始;但不論他們上峨嵋/青城/北荒/南海,由「隱居」逐漸變成「內鬥」。
還珠別具慧眼,並不認同隱居這條路。他主張宗教修行,由「道」入「佛」,希望可以脫離人世間之苦。
去到金庸的《笑傲江湖》,更為透徹。寫作的時代背景,是上世紀六十年代「文化大革命」,亂世中有三種典型人物。
一是前述的「隱士」:令狐冲/任盈盈/劉正風/曲洋等。二是熱心爭權者:東方不敗,任我行,左冷禪,岳不群等。打到九彩,好睇過放煙花。
第三種是走中間路線的「衡山派」掌門莫大先生:轁光養晦,小心謹慎,躺平,茍活;不好看,但是現實中,為數最多。
馬伯庸的《長安十二時辰》,還出了一個「張小敬」,原型是野史《安祿山事迹》的一個小兵。可是當「安史之亂」(755 – 763年)大爆發,他沒走,沒退,沒隱;反而在亂軍之中,第一個將奸相楊國忠(貴妃之兄)射落馬,掀起「馬蒐坡兵變」的序幕,後來下落不明。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