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951《以「區」取人,失諸灣仔》

請問:你住在那一區? 表面上,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;可是對有心人來說,伏計其中,等於「起底」。 像年輕人聚會,大家原是沒機心。熱鬧過後,散席回家,少不免,一起商量 Uber 路線:你我他住那一區?可否順路接載之類? 忽然有一少女道:「淺水灣。」全場靜默, 成為「話題終結者」。 並非計較順路与否?而是香港開埠至今,有部份區域,已成為階級象徵。像以前的「木屋區」,「臨屋區」,「徙置區」等等,聞者已知對方的背景。 [...]

Read More

6950《「大灣仔」主義》

潮流興講「大灣區」,太遠了,現成的有「大灣仔」主義。 朋友三代住灣仔。爺爺嫲嫲原籍廣東新會,戰後,像許多內地人一樣,逃難至香港,落戶在灣仔,從此開枝散葉。 長子在灣仔創業,做燈飾生意。二子搞飛機工程,遠遷往九龍城,就近當時的啟德機場。三子亦在灣仔起家,業占卜。 長女与幼妹,亦嫁在灣仔,以祖父母為核心,互相照應。朋友在這種環境下成長,除了升學及工作,往其他區域走動之外,幾次搬家,仍在灣仔,常被取笑:「成世人離不開灣仔。」 可說是「坐井觀天」,亦可說是「小自耕農心態」,笑駡由人,朋友全不介意。灣仔從生養死葬,到吃喝玩樂,乜都有,何須外求? 休說「北部都會」,「明日大嶼」等偉大項目,近年連「對面海」,即是九龍也極少去,最遠是去到尖沙咀的半島酒店。 [...]

Read More

6949《消失中的「攞命女」》

俱說「熊貓」,「金蟾蜍」,「杜杜鳥」等,屬消失中的珍稀品種。 看我們人類,同樣有瀕危,甚至已滅絕的珍品,像法語「攞命女」( Femme fatele)。 一般繙譯為「妖女」,「禍水」,「致命女郎」,以至日本人稱「魔性之女」等,都不妥。 要看真人示範:最近史匹堡出資,修復荷里活1946年的黑白電影《the killers》(殺手)。大文豪海明威原著,描述一對男男殺手,雙雙往小鎮執行任務;酷似周星馳《功夫》(2004年)的「天殘」与「地缺」。 影片穿插江湖人物,各路英雄;可是真正的主角,其實是當時 24 歲的阿娃嘉娜,傳媒封號:「最美麗的動物」。 [...]

Read More

6948《時間給你的最好禮物》

周末晚上,天寒地凍,参加文化活動,看到舊時相識。 幾十年沒見,當時的「憤青」,已白髮蒼蒼,面容枯萎,衣著殘舊,身形佝僂瑟縮;又可能身子弱,鼻水長流,髒。 性格卻不改,仍是激進熱血,正向身邊的小朋友,大聲發表評論,看來已榮升「憤老」。 無意相認,側側身閃過。回想那些年,香港仍好景,揾工揾錢的機會特多;他卻不屑,只喜歡對別人彈讚,經常四出演講,無成本,大喇叭,享受群眾給他的光環。 幾十年過去,仍未見識到他的實幹成果。時間不會放過任何人,你我的日子過得如何?一目瞭然。 難在當初,當局者迷:有人埋頭苦幹,努力經營;有人專業食玩瞓,如穿花蝴蝶。亦有人不擇手段,使盡陰謀詭計向上爬;然後殫精竭慮,保住一個小攤檔,還要防家賊作反。 [...]

Read More

6947《提早分家,及時饋贈》

統統要趁早。不只是張愛玲說的「成名」,要是舉行「提早的喪禮」,連帶分家要早,饋贈亦要趁早。 最近,深受長輩喪禮的啟發:匆匆離世,來不及交代身後事;老伴又不幸失智,未能替亡者作主。 於是任由子女惡搞。他們未必有心整古,但是人各有志,赴海外升學移民,長期在外地,与長輩的溝通不足。 一般人亦有忌諱,極罕「提早交代身後事」;於是明明是中國心,卻被子女弄出個西式喪禮,完全錯配。 休說有違亡者的意願,不得安息;即使你相信「死去萬事空」,到來弔唁的親友,以及熟悉亡者生前的活動圈子,俱非常有違和感。 因此才有「提早的喪禮」之想。不只是提早告別,順帶亦「提早分家」及「提早餽贈」。 [...]

Read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