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886《俱曾是痴心情長人》

蔡瀾出两本新書。英文是《Hong Kong Dandy》。中文是《在邵逸夫身邊的那些年》。 英文書充滿異國風情。紀錄了一個新加坡人,旅居殖民地時代的香港,那些年的風花雪月。 中文書則是以邵逸夫為中心,近距離觀察的人情世故。很有繁華過後,「白頭宮女話當年」的情味。 關於邵逸夫(蔡瀾尊稱「六先生」)的生活点滴,題材極罕有,又極少人寫得來。即使能寫,亦未必能如此深情。 書中所提及的邵氏人物,大多數已離世:六叔邵逸夫。六嬸黄美珍。方逸華。李翰祥,張徹,陳厚,井上梅次等等。 亦因此,蔡瀾寫起來,少瞻前顧後,怕得罪人之類。簡直有点豁出去了:「我這篇東西,扯東扯西地寫,並沒有按照年份,也不分次序……。」 我手寫我心,真情流露,特別好看。亦可見這個電影王國,由無數人的才能精神,一起打拚而成。 [...]

Read More

5885《不變不變還須變》

人生的變化,主要分两種:「主動」与「被動」。 前者是由自己發動,不勞他人動手,你未變,我先變。我們常聽說的「殺破狼」(「七殺」「破軍」「貪狼」),便是屬這類命格。 這三種變化,主要為物質,比較貼地。至於精神方面,為追求理想信念,則是「紫微」「太陽」。 理論上如此。可是未必所有人,都喜歡變化,或適合變化。 變化亦未必代表成功。更多情況下,愈變愈衰,愈變愈亂。像差不多一百年前,清朝皇室,曾仿效西方國家組內閣。 他們不錯是「變」。但是當閣員名單一公佈,仍是大比數傾向滿州人;反而激起漢人的民族情緒,令革命加速發生。 當大圍形勢既成,即使你不想變,不喜變,亦不輪到你不變。 [...]

Read More

5884《為甚麼我要變變變?》

俱說觀世音菩薩,有三十三變化。 孫悟空更厲害,有七十二變。 日本有「怪人二十面相」:江戶川亂步筆下的邪角,少年偵探明智小五郎最厲害的對手。 很明顯,「變」有正邪。「變」分善惡。不論你千變萬化,神通廣大,最重要的關鍵:為甚麼我要變? 觀音之變,是為普渡眾生。 悟空之變,是為護法修行,走一條艱苦漫長的成長之路。 至於「怪人二十面相」,是易容高手,目的是犯罪,本身動機邪惡。 [...]

Read More

5883《多面相,多功能》

我們看最原始的戲劇,黑是黑,白是白,角色定位清晰,忠奸分明。 正如早期的社會,仕農工商,男尊女卑,貧富懸殊,階級不可逾越。 至今,歐美仍極之講究「血緣」(bloodline)。 老派中國人也有一句:「龍生龍,鳳生鳳,耗子(老鼠)的兒子會打洞。」 印度社會更厲害。以宗教信仰,嚴分出身階級。天生是基層「賤民」,一生都是「賤民」,永不翻身。 直至佛教的出現:信輪廻,信因果。但是憑後天的努力,發揮天生的「慈悲心」,「不忍心」,配合智慧,我們仍可以創造幸福的人生。 譬如我天生貧窮,天生殘障,或天生是女性。是否等於一世被歧視及排斥? [...]

Read More

5882《「若男若女」好辦事》

先前寫《「非二元性別者」世代》系列(七月五日起),引起不少讀者提問。 尤其是提及觀音菩薩,並兼「男/女相」,大感好奇。 他們對此都接受,亦曾聽聞「元祖觀音是鬍鬚佬」。問題是:為甚麼要這樣做? 相信問者主要是男性。因為女性讀者皆明瞭,不言而喻。 試想在古代中國,儒家當道,奉行男尊女卑。誰敢在閨房之內,擺個鬍鬚偉丈夫像,日夜燒香膜拜? 但換作女相,一切即合理化。並且有「水月觀音」/「送子觀音」/「千手觀音」等,多形象,多功能,不只能入屋,亦能進出廟堂。 所以筆者常說:如果人類的宗教,也有巿場推廣(marketing)的話,佛教的觀世音,一定是首屈一指。 [...]

Read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