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812《當名氣成為負累》

說起《面對轉變,利益優先》(7月11日),因為進行變化之時,我們要「名」優先?還是要「利」? 尤其是香港這幾年,舊的一套,真的行不通了,許多朋友不得已轉型;但是發覺最大的障礙,竟是過往積聚的一点「名」。 相當無奈。像褪色的政客,跑去做飲食;開工不足的明星,轉行做銷售;或傳媒人跑去賣房地產之類。 勇氣可嘉。可惜太心急了:忙於曝光,四出接受訪問,与社會分享其轉變。 卻忘了本業。凡是新轉行,需要下苦功,待站穩馬步,稍有点基礎後,才跟大家公布,是否較穩妥? 通常名人會反對:「不公布,大家不知道,豈不是更加沒幫襯!」 問題正在這裏,當你努力張揚,吸引大量支持者,才發覺你的新表現不如理想,等於公開你的失敗,加速你新業務的滅亡。 [...]

Read More

6811《面對轉變,利益優先》

自有人類以來,歷朝歷代,聚散興亡,怎少得了「變」? 通常我們不喜歡,可是誰能避免?當身處急劇轉變中,究竟應如何取捨?許多人簡直是亂哂大籠,紛紛淹沒在時代的洪流。 有人衰無知,站錯隊,像唐朝「安史之亂」後,大詩人李白投靠「永王」李璘,被撥為亂黨,險被處死。 亦有人衰反應慢,像另一位大詩人杜甫,仍痴心效忠舊主玄宗;卻不知朝廷已換上新領導班子,肅宗登位,長安「王侯宅第皆新主,文武衣冠異昔時」(《秋興》),亦是香港現今的寫照。 詩人与家眷的下場,落泊悲慘,雖有佳句流傳,但可否活得好一点? 可以呀,像白居易,同樣寫詩(《長恨歌》),但擅長投資房地產,得厚利,那管政局常變?凡事總看不順眼,仍可以安享晚年(「笙歌歸院落,燈火下樓台」)。 香港至今的房屋政策,仍借用詩人的大名「白居二」(白表居屋第二巿場計劃),千古留名。 [...]

Read More

6810《香港是變了,不是完了》

一向反對「香港完了論」。通常這樣說的人,才是「完了」,香港?早著呢。 「變了」倒是真。至於你喜歡与否?適應与否?得益与否?則是另一個問題。 不只是香港。英國大選,工黨上場,何嘗不變?美國大選,不論共和/民主黨勝出,一定有變。 佛傳三法印之一,正是「諸行無常」。若果有人承諾你「不變」,必屬詐騙。 可是我們中國人,以農立國,世代具備「安定繁榮」的基因,向來不喜歡「變」。 看古代造字,西周「金文」/西漢《說文解字》小篆,「變」字十分古怪,從「絲」部,五行屬水,与「紊」字相關。 所以有「紊亂」一詞。看藏文与緬甸語,「變」必從「改」或「轉」,總之与我們响往的「定」,大相違背。 [...]

Read More

6809《消費,仍是要排隊進店》

俱說香港的零售巿道不振;店舖空置率高;還有,連鎖店快開快執等等。 原因?最常歸咎於「網購」。潮流興「北上消費」。以及港元滙率強勁之類。 但為甚麼沒有人提出:這些店舖,根本不吸引! 不只是香港,法國巴黎俱有同樣問題。於是重新整頓規劃:羅浮宮所在的「列浮里大道」,政府部門讓路。各類名店,集中在「聖奧諾雷街」。 「香榭麗舍大道」的 LV 總壇大裝修,今年6月剛峻工,顧客打崩頭排長龍,疑似暴動。 奇怪,為甚麼他們不網購?為甚麼不光顧平價出口店?又為甚麼要花錢追逐名牌? 筆者早解答了:《最矜貴的消費:感覺》(6月19日文)。很多人肯花很多錢,只為換取「良好的感覺」。 [...]

Read More

6808《外國名牌的遠見》

看香港剛發表的零售數據,「五一」不妙,「七一」估計將更差。 然則,為甚麼瑞士銀行仍看好香港,2027年管理財富全球第 1?(7月1日文) 又為甚麼法國名牌 LV 的旗艦店,將重返銅鑼灣的時代廣場? 還有中環置地廣場,豪擲約 30 億港元翻新;聯同場內的四大名牌,另投下約 47億港元擴建。 俱說甲級寫字樓沒人要(紐約最嚴重),但港島金鐘新落成的 PP6 (太古廣場6期),已進駐大量甲級租戶。 [...]

Read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