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736《我們一定要食飯》

香港人,不,包括所有中國人的「食飯文化」,扭轉了法國南部,一百幾十年來的飲食傳統。 以前不瞭解,為甚麼「我們一定要食飯」?看有些長輩,每日無飯不歡,總覺得不可思議。 像德高望重的孫淡寧(「農婦」)大姐,移民美國,只是一程飛機啫;居然在半空中,十萬火急要「食飯」,不惜与衆空姐垃扯,難道短短十幾個小時,也忍不了口? 逐漸,人到中年後,終於明白。一定是偉大中華民族的「食飯基因」作祟;我們的祖先,千辛萬苦栽種稻米,正是為這一口飯。 常言道:「錢做胆,飯做力。」又有乜頭暈身熱,心浮氣喘;不管三七廿一,塞口熱辣辣的白飯下肚,保證有「回魂」「定驚」之用,足夠提升能量,再与各路英雄,大戰三百回合。 俱說香港的年輕人貪靚,減飯。可是來法國南部一看,中國的青春力量補上;尼斯最大的海鮮餐廳「Boccaccio」,只要是中國遊客,枱枱一大盤「西班牙海鮮飯」(paella),三位女生合力,竟擦得一乾二淨(!)。 又由於中國人敢言,樂於表達意見(日本人剛相反),不必問,也知道這一枱來自上海;那一枱來自雲南;一律愛吃熱飯,一律送凍飲可樂。 [...]

Read More

6735《大食擂台:海鮮群英會》

去年 5 月寫過:日本料理的一系列「融合失敗」;反映大和民族的排他性,注定「大東亞」不能「共榮」。 反而中國人擅長。只有我們才想到:梅子蒸鵝;咕嚕肉配山楂;冬瓜盅加夜香花;還有,豆豉鯪魚炒油墨菜。 俱是絕配,充滿創意,刁鑽,融合性強,最重要係好味。 可是來到「海鮮」這一關,以廣東菜為主,配撘依然出色:薑葱生蠔;粉絲蝦/蟹/龍蝦煲;豉汁蒸魚等;各自「分拆上巿」。 卻沒有魚蝦蟹蠔蜆螺一窩煑。來到歐洲,有傳統三大「海鮮併盤」:法國以凍食為主,龍蝦做主角,賣相豪華之至。 西班牙有「海鮮飯」(paella):用名貴香料「花紅粉」,大鑊熱炒多種海鮮;有雜以鷄肉,或鷄湯底;高手以海鮮湯起鑊,保存「海鮮」味。 意大利的代表作是「托斯卡尼(tuscany)海鮮盤」。担正的不是龍蝦,而是漂亮的「triglie」(鯔魚),俗稱「goatfish」(山羊魚),通體是明亮的橙紅,嘴上有两撇長長的山羊鬚。 [...]

Read More

6734《考第尾,点算?》

先前寫《考第一》系列,建議大家不必對「第一」看得太重,並非与各位「狀元」有仇。 而是人生是長途賽,所謂「輸在起跑線」,並不等於是世界末日,未來仍充滿精采變數。 話雖如此,並非鼓勵大家「躺平」;亦不是等於說「考第尾,沒所謂」。而是面對逆境時,我們應怎樣處理?態度最重要。 筆者常以先父作比喻:四歲失明,在那些年,當然沒機會受教育,處處被嫌棄。但是他沒放棄,十八歲時,從灣仔獨自摸上上環學占卜;二十歲出道已成名,青出於藍,後來照樣買樓成家。 聰明朋友的中學母校,有創舉:請一位畢業時,「考第尾」的學生,回校向師弟妹演講;傳授「處理失敗的心得」。 他坦白承認,收到成績單時,當然感覺不良好:「但是失戀慘啲。」往後,点算?自己想辦法。先找工作謀生,進修學會計,考入大企業;四十歲後,創業做生意,一路自給自足,捱過一浪又一浪。 途中,必然受白眼,歧視,以及各種不公平的待遇。關鍵仍是那一句:「你的態度最重要」。 [...]

Read More

6733《天生我才必有用》

先前提及的「書法達人」,像替香港地鐵站題字的區傑棠,原是任職工程師。 蔡瀾乃當今名仕,寫字僅屬他多種才華之一,並不是以此道謀生。 課餘教筆者書法的何添老師(已故),生前教授中國語文及歷史;後來更成為「補習天王」。 但要是只精通書法,獨沽一味,在現今的香港社會,可足夠安身立命? 當年筆者學書法,正是唸中四。何 sir 從各班之中,揀選一些有學習潛質的學生,放學後小組教授。 論資質,筆者自問「中級」而已;但勝在有恒心,尚算勤力。可是到交功課,大家當場對比,遠不及另一位女同學。 [...]

Read More

6732《香港最強書法展:地鐵》

中國的書法藝術,不只是帝皇(「三希堂」)或文人(唐伯虎)的專利,而是應該遍及尋常百姓家。 香港的「最強」,兼「最長」的書法展,其實在地鐵。所有站名,由退休工程師區傑棠,以「行書」寫成。 乘客朝夕相對,要是可以目光,跟隨每個字的筆劃,游走一轉,心曠神怡;還可以欣賞其佈局,筆法,虛實,輕重,等於是一種精神享受。 據說,以書法寫站名,為「減輕乘客候車的壓迫感」。更重要的是「美感」。 長期對住肉酸嘢,人都癲。你看巴黎与莫斯科的地鐵站,美侖美煥,不惜豪華裝飾;對比下,香港地鐵以「書法」造出特色,成本低,功效卻非常顯著。 常見各地遊客,在站名旁擺甫士打卡,可見設計上的吸引力。即使是日本,同樣膜拜中國書法,亦想不出這條好橋。 不只是各地鐵站,同樣「最強」又「最長」的書法展,還有招牌字,全年公開陳列,風雨不改。 [...]

Read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