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我們落難,總希望「福星高照」。
或消沉絕望,恨不得「吉星報喜」。
行衰運之時,誰不想遇上「幸運星」?
諸如此類,總是「星」「星」「星」。究竟是何緣故?為甚麼我們特別喜歡「星」?
因為「星」在天上,遙不可及。光亮而清冷,代表一種神秘的超自然力量。
中國古代的天文學,曾有所謂「實星說」。我們相信「天上一顆星,地下一口丁」,星星与凡人的命運連結。
反映在《三國》,《水滸》等文化信仰。像諸葛亮逝世,司馬懿夜觀天象,有「星落五丈原」之凶兆。
梁山泊一0八條好漢/婆,正是由天罡地煞一0八星組成,各有脾性特色:外號「智多星」的吳用,是「天機星」。
「行者」武松是「天傷星」。也有女的「一丈青」扈三娘,屬「地慧星」等。
其後,民智漸開。瞭解所謂「星」,等於代數,符號,是一種抽象的意識形態,大家逐漸接受「虛星說」。
反映在北宋時期的紫微斗數。有別於八字五行說,以不同的星名,代表一個朝廷的帝皇將相,文武百官,以及吉凶禍福。
一般人的想法,當然是「趨吉避凶」。遇上吉星時歡喜;遇上凶星時愁煩;亦是人之常情。
可是人生往往更複雜。要是代表你的星,本位的能量夠強,即使凶星來襲,只視作磨練。
相反,要是有一年,你本命甚弱,卻竟然衆吉星齊集,各路英雄來援,陣容強大到不合常理,則恐怕並非吉兆。
通常情況,我們流年遇上一貴人星,像「左輔」/「右弼」,已非常足夠。加上得「祿」,更可以安帎無憂。
但要是驚動大卡士:「魏」「蜀」「吳」三國聯軍來救。或《水滸》一0八將齊集你門前,大吉利市,一定是預兆本人遭大劫。
正如病倒街頭,身份不明。勞動警察,消防,醫院,社工,甚至傳媒等多方救援。情況愈危急,助力愈大,還不是吉星群集?至於能否過度,則看各人造化了。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