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108《王羽:刦後出英雄》

經歷幾年動亂,現今香港的娛樂,主要是靠「mirror」,与《金宵大廈》的黑貓「靚寶」等,撑住。
於是回想起「六七暴動」刦後,香港的生猛熱鬧。
同樣有「金宵」,卻是《歡樂今宵》,無綫綜合性節目,嘻嘻哈哈,老幼咸宜,為所有家庭提供免費娛樂。
不合口味?需要更暴烈的剌激?一定要買票進場,看王羽的《獨臂刀》。
編劇倪匡,從金庸《神鵰俠侶》抽出一節:楊過被刁蠻師妹斷一臂,江湖落難,得奇遇反練成高強武功。
這種「刦後重生」的英雄模式,与六七年,香港亂後的社會環境,驚人的脗合。王羽應運而生,從此爆紅。
他本月初剛逝世,享年八十歲,成名之路与衆不同。
其他男明星,俱是靚靚仔仔,憑英俊瀟灑上位。只有他,竟然是靠飾演「傷殘人士」,才成為巨星。不斷臂不紅。
世界電影史上,另一個同類型模式,是六十年代的日本電影《盲俠》系列,勝新太郎主演,又是不盲不紅。
俱是來自傷痕纍纍的時代。後來王羽一直「獨臂」下去,拍過一大堆跟風片。當時的小朋友全是狂迷,個個扮單臂,持斷刀,四出撩交打。
以今日定義,即是「尋釁滋事」。未算,亦有男孩子扮失明,使「盲俠聽聲劍」。剛巧先父失明,与他上街,一度大家必恭必敬,爭相讓路,以為他「好打得」。
就這樣大家鬥傷殘。終極的夢幻組合,是《盲俠大戰獨臂刀》(一九七二年)。太過份了 ! 幸好出了個李小龍,回復健全人士格鬥。
可是在社會動亂後,一定要靠文化/文藝等療傷。王羽的《獨臂刀》,在適當的時間,適當的地点出現,成為他一生的代表作。
同時期,六七年九月,還有謝賢的《英雄本色》,演受歧視的釋囚者,背負著悔疚与恥辱,努力重新做人。
台灣那邊,山雨欲來,風雷暗動的是《龍門客棧》,由香港出走,赤手空拳的胡金銓執導,公映時屢破紀錄。
翌年,才有機會在香港上画,首創「二百萬」票房,又是在屈辱与刦後出英雄。
以上諸位的元氣,後來歷數十年不衰,締造社會的創意与活力,不枉在香港活一場。
年輕時的王羽,血氣方剛,每日總有他的打架新聞,很煩。老來反而變得祥和,得享善終,也是一種福氣。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