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216《從「過度樂觀」到「卟一聲斷」》

香港許多人的命運,自二0一九年起,開始改寫。
前後三年。從一九至今年二0二二,多少人經歷急劇轉變。
如果一九年你「過度樂觀」,走錯了第一步:堅持要向外擴張,好勝爭強,必然步步艱難。
到今年,即使僥倖捱過,已是甩皮甩骨,山殘水剩。
損害程度視乎規模。要是心高氣傲,底子不夠厚實;加上人際關係欠佳,遇事求救無門,很容易「卟」一聲斷掉,惟有躹躬,謝幕,下台。
看命理,憑紫微斗數的語言表達:一九年「文曲」「化忌」。到二0二二年「武曲」「化忌」。
所謂「文」是心境,想多了,想美了。「武」是物質,及實際行動。三年前,你過度樂觀,以為可以大展拳腳,超英趕美,搞豪裝/擴展/上巿/橫覇等等。
三年後的今日,山窮水盡。即使交得起租,打開門做生意,鬼影都冇隻。
即使有幫襯,枱枱坐滿,消費力大滅。以前鮑参翅肚;現在小菜两碟,白飯一碗全家食。死未?
再細分類。有些人斷在「父母」,長輩緣盡,告別老闆/上司/監管機構。或斷在「田宅」,離鄉別井,或公司倒閉改組。
亦有「夫妻」關係中止。通常因為物質缺乏,多爭執拗撓。貧賤夫妻百哀,雖無奈卻是事實。
絕處求生?惟有降低欲望,收小營運規模。像朋友經營時裝店四十年,在同一條小街上,搬左搬右,遇平租就換舖。
去到今年「武曲」「化忌」,環境實在不能再差了,本地熟客慳皮;遊客絕跡;不怕,仍有生路。
改為開樓上舖:地下變一樓。大單位租不起可換細。總之搬上搬落,維持老字號,繼續經營,別斷掉客路及供應商,所謂「留得青山在」,自有再起之時。
亦有些字號,選擇壯士斷臂。像「大榮華」關閉灣仔分店,韓老闆話齋:趁有餘力,寧願及早遣散,總好過欠租欠粮。
《紅樓夢》最常被引用的一句,是基層妹仔小紅所說的:「千里撘長棚,沒有不散的筵席。」
許多人不是不知,而是人性喜聚不喜散,指望拖得一日是一日,常說「到時才算」。不料「到時」轉眼即至,快到令人措手不及,誰知歌罷剩空筵。
像這樣忽然散席,之後,往何處去?如不及早打算,通常會成為餘生的遺憾。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