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503《史上最大的財富轉移》

一家人,四兄弟姊妹,連同配偶,坐一圍枱吃飯,只有一個小朋友。 不用神算,可見將來,八位大人的資產,將全數贈予這「唯一傳人」。 難怪有銀行家說:「新一代,將會承受人類史上,最大的一次財富轉移。」 不只香港。日本早已如此,老人遺下空屋沒人住,惟有賤賣予外國人。 現在輪到中國,出生率持續下降;加上以往的「一孩政策」,小朋友將繼承父母/祖父母/外祖父母的全部資產。 美國人的家庭觀念薄弱,財富卻積厚。父母慣替子女,成立各種家族基金,確保他們生活無憂。 所謂「fund kids」(基金仔/女),具貶意:大把錢,沒工作,沒技能,離地,冇腦,任性,慣性的麻煩製造者。 [...]

Read More

6502《秋收冬藏,明春花再發》

聞說周潤發(68歲)《別叫我賭神》的種種議論。 又看過澤田研二(75歲)的《電影之神》,《食泥的十二個月》。 田中裕子(68歲)的《怪物》。 倍賞千惠子(82歲)的《75計劃》。 還有高倉健(1931-2014年),81歲的遺作《給親愛的你》。 林林總總,大家都是高手,大家都很努力。愈發凸顯,我們「四哥」謝賢(86歲),两年前《殺手的黃昏》之難得。 叫好叫座,兼奪影帝獎。雖然以漫画為主調,但朥在自然。 [...]

Read More

6501《去到盡:自願安樂死》

筆者一向倡議「長命百二歲」(120歲),鼓勵大家打造「第二/三人生」。 可是近年有另一種說法,認為「長命太苦」,身體力行,往瑞士合法「自願安樂死」,成為國際新聞。 這回事,其實不新鮮。在古代日本山區,曾經有長者為免拖累家人,分薄資源,獨自上山求凍/餓死。 拍成電影,就是《楢山節考》(1983年)。當時日本經濟壯旺,社會富庶,觀衆紛紛喊慘。 乘機優化安老政策。不料 40 年後,日本人窮了,老齡化問題漸趨嚴重,成為不可承受的巨大包袱。 曾經有多部著作及電影,從不同角度,探索「老人」問題。有塗脂抹粉,有憂鬱沉重;或故作輕鬆,或灰到爆。 [...]

Read More

6500《逐漸,走上優生之路?》

家人患精神病,不需要檢查,不需要特異功能,很多已一早預知。 尤其是長者,見多識廣,有足夠的生活經驗:看過起頭,目擊結尾,免卻錯誤期望,明知不會有好結果。 當事人沒騙你。自小懶,蠢,倔。奇在有種莫名的執著:不學,不改,堅持一錯到底。 去到 60 歲,仍是懶,蠢,倔,一切如舊,一切沒進化。當然是半生潦倒,一事無成,淪為身邊所有人的包袱。 通常,痴心的總是父母,放不下,捨不得,仍會繼續操勞。奇在當事人不懂感恩,總是嫌受束縛看管,慣性嘴藐藐。 及至父母離世後,領受所有遺產,以為可自由自在,無拘無束。不料缺乏長輩看顧,与社會沒法接軌,總是鬧出亂子,也不知如何收拾? 山殘水剩。到最後,人見人怕,惟有靠政府供養,繼續消耗地球資源。 [...]

Read More

6499《同是家人,你痴我未痴》

家有精神病患者,最令人傷心之處,是你我的音容笑貌,竟然十分相似。 同是一家人,同是品性善良。但是為甚麼,偏偏你有精神病,我沒有? 小時候已察覺:家中這一位比較弱。在家要人幫,在外要出力維護;逐漸發覺,大家幫無可幫,十分疲累。 喂,我也要成長,我也要自由,我也想要幸福生活。為甚麼你的無能,竟變成我的責任与包袱? 正想摔掉,獨行遠去。忽然對方挨過來,眼濕濕的望著你,無限信任依賴:「請我吃早餐。」唉,算了吧,怎忍心放下? 偶然少看顧一次,或不耐煩,或不週到,對方忽然發癲:大吵大鬧,單刀自割,雙刀拍門,或騷擾看更及隣居。怕未? 當然不肯看精神科。即使肯去,回家也不肯吃藥。試問:一個人如果肯正常求醫,正常吃藥,還會是精神病人嗎? [...]

Read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