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498《精神病人的温馨提示》

寫專欄這些年,最大發現:讀者的反應,往往出人意表。 以前靠讀者信;後來靠電郵;近年看社交媒體。 論數據,近期獨佔鰲頭的,竟然是《雪櫃食物,神秘消失中》(6月14日)。 2 是《AI 鬼故事》(6月10日)。第 3是雙胞胎:《揾錢,走動,識朋友》(6月19日);以及《無我,無常,求寂靜》(6月20日)。 總結各方面的反應,比較關心的是「精神病患者」。6月2日荷里活廣場的雙殺案,將這問題再度凸顯。 在外斬人,大家眼見。在家發作,才真正是有苦自己知。同樣是「未解決」。 [...]

Read More

6497《眼前無路「不」回頭》

當舊的去了,新的未來。這中間的空窗期,点算? 看本版同文吳沚默,最近寫朋友經營美容院:辛苦捱過三年防疫,以為最艱難的時期已過去,不料生意未能復常。 惟有靠積蓄,苦苦支撐。但眼見一盤賬出的多,入的少,坐食山崩,能不心焦? 相信不只這位朋友。香港很多經營者,正面對這種境況:「眼前無路想回頭」。 原是《紅樓夢》名句。人之常情,當我們前無去路,很自然,希望可以往回走,重現舊時好景。 卻不知道,正是因為舊的一套,已山窮水盡,連路徑也沒有了,怎可能仍妄想,找機會延續下去? 紫微斗數的定律,是「武曲」「化忌」(2022年)之後,當一切中止斷絕,下一步必然是「破軍」「化祿」(2023)。 [...]

Read More

6496《邊做邊玩,半捱半享》

說起白雪仙 95 歲芳辰,對照李小龍命終32,不禁警醒:有命賺來,也要有命享。 即是新一代年輕人,常說的「工作与生活平衡」(work life balance)。 寧願做散工,不做全職。寧願要自由,不要大假,不要醫保,不要員工福利。 可以開出這些條件,通常,起碼有点家底:住父母,吃父母,零用問父母;已成常態,沒有違和感。 香港戰後的一代,普遍窮苦。有氣力,沒工做,有勁沒處使。 當六十年代「嬰兒潮」成長,一定拚命做,揾命搏。從李小龍,到後來的洪金寳,成龍,周潤發,張國榮等等,都是不惜身,等價交換,取得豐碩成果。 [...]

Read More

6495《「白雪仙」与「李小龍」》

两個不相關的名字;两位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大明星。 最近在社交媒體上,卻流出二人合照:上世紀六十年代初,小龍少年英俊,當時應已脫離童星階段(1960《人海孤鴻》),尚未往美國留學,說大不大,說小不小。 那一刻,竟有两分難得的青澀。因為身邊那位,是大姐姐白雪仙,正大紅大紫。 《仙鳳鳴》如日中天:《帝女花》《紫釵記》等已盡出,戲行衆星拱月,她是最年輕架勢的一個。 照片中,仙姐高貴冷艶,一貫的撟手甫士。大蓬白紗裙下還撟腳,三吋閃石高跟鞋;小龍弟弟挨近,陪笑合映。 两個人又非全無關連。俱屬龍,仙姐生於1928年(戊辰土龍)。小龍是1940年(庚辰金龍),相差十二年(一「紀」),屬姐弟輩。 同是出身粵劇世家。小龍父是「丑生王」李海泉;仙姐父是「小生王」白駒榮;同行兼世交。 [...]

Read More

6494《諸行無常,趨吉避凶》

是「香港女兒」的伊莎貝,在法國父親的安排下,往巴黎升學。 不料,今年夏天,輪到巴黎發生騷亂,蔓延全國。幸好伊莎貝在當地,有嫲嫲照顧;但是受驚總免不了。 許多地區還實行宵禁,晚上九時後,地鐵及巴士停開。政府呼籲家長,禁止子女外出;情況比香港社運時,更嚴峻暴烈。 論理,阿爸當然不想寳貝女吃虧。弊在人算不如天算,愈加體現,佛法所謂「諸行無常」(6月20日《無我,無常,求寂靜》)。 聯想起大明星,柯德莉夏萍( 1929 - 1993 ):《金枝玉葉》《珠光寶氣》《窈窕淑女》等。 她生於比利時,7至10歲在英國唸寄宿學校。不久,二次大戰爆發,英國向納粹德國宣戰。 [...]

Read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