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473《慎防「標簽化」精神病人》

剛發生鑽石山斬殺案,阿媽焗殺三女案;香港又有地鐵站斬女子;法國東南部,亦爆發刀斬公園兒童案。 看來不只香港,世界各地都有人躁火,《斬人總是揀老弱婦孺》(6月8日)。 不幸,總有例外。像舊同事的外公,年輕時捱斬;美國的校園/超市/夜店等,更多亂槍掃射,無差別殺人,那管你是男神女神。 各有各的難處。各有各的壓力。各有各的問題。 但總不能,以此為理由,跑出去通街斬人(美孚新邨有人為噪音問題,持雙刀全層拍門)。 為防範,有人建議,公開精神病患者的住址,令大家提高警覺。 但一來易引起「標簽化」的問題;二來患者衆多,平均每7個港人,便有一位,近年還有急劇上升的趨勢(精神健康檢討委員會報告),防不勝防。 [...]

Read More

6472《AI 鬼故事》

潮流興「AI」(人工智能),三木和尚說了一個相關的鬼故事。 他原是日本京都,「蓮久寺」的住持。某天,一位科技公司的社長到訪,邀他参觀其「全人工智能家居」。 當然要見識。於是在約定時間到訪。門外,沒有門鐘或對講機。三木正不知所措;忽然傳出人工聲:「請問找誰?」 三木報上姓名身份,不久,人工聲又响起:「歡迎,讓你久等了,請進內。」 跟著,入屋按「聲導」:脫鞋,穿越走廊,往右拐,終於來到客廳;社長坐在巨型沙發上,早已恭候多時。 雙方客套了两句,走出一個茶几狀的機械人:「請問要甚麼飲品?」三木答:「凍咖啡吧。」機械人照辦。 社長道:「客人与飲品的資料,從此輸入記憶體;以後再來,會預備好飲品。」 [...]

Read More

6471《斬老弱婦孺之外》

昨日剛說起:《斬人總是揀老弱婦孺》,立即收到一段恐怖經歷。 舊同事 KS 說起,母親受「鑽石山雙殺案」剌激,看新聞後扔下報紙,跑回房裹嚎哭起來。 源自她童年時的可怕回憶。約六,七歲年紀,帶著一,两歲的小弟,与阿爸(KS 的外公)在屋邨的走廊乘涼。 時近黃昏,阿媽忙著,在屋裏燒晚飯,歲月靜好。沒有人做錯任何事,沒有人說錯一句話。 忽然之間,全無預兆地,一個外形普通的男子出現,手起刀落,斬在阿爸的頭上,他哼也沒一聲就倒下。 兇手仍拿著刀,血淋淋的站在小女孩面前;她以為跟著要捱斬了,嚇得不能動彃。這時候,幸好小弟忽然「嘩」一聲,爆哭起來。 [...]

Read More

6470《斬人總是揀老弱婦孺》

杮子揀軟的揑。斬人總是揀老弱婦孺。 通常,行兇者有精神病紀錄。一出示病歷,似是有「免死金牌」,好像可以將他/她的行為合理化,惟有判進精神病院。 不久又放出來,一不留神,忘記覆診,忘記食藥;或像最近這一宗雙殺案,差两天才覆診,照樣可以大開殺戒。 沒法正常審訊,亦不可以判監。於是聰明朋友問:「為甚麼他們專斬女人小孩?」 對。既設定,行兇者癲癲儍儍,失去理智,應該沒有判斷能力。但為甚麼,商場這麼多人,偏偏只加害两個弱女子? 不只這一宗。最厲害的那一次,是元洲邨,安安幼稚園斬人案(1982年),造成 6 死 44 傷的惨劇。 [...]

Read More

6469《提高警覺,暫停手機耳機》

面對反常天氣,有人會做出反常的激烈舉動。 像上星期五,發生商場襲擊及謀殺案,两女子遇害。 又有 2022年3月,大叔在金鐘商場休憩小坐,被梅窩出來的男子突襲死亡。 防不勝防。可能因言語冲突;可能因看不順眼;亦有可能,甚麼原因也沒有。 要是說「精神失常」,或「服食藥物」等,根本沒法追究,冇仇報。 我們唯一可以做的,是在公衆場合,提高警覺;希望將受害程度,盡量減到最低。 可以参考的例子,是台灣捷運,在2014年5月,發生的「隨機殺人案」,造成4 [...]

Read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