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417《成和道上初相逢》

這是一個香港的故事。也是戰後三代人,共同成長的故事。 許多前輩都說,五十年代太苦,百廢待興。六十年代較佳,人口大量增長,青春一代急不及待的冒起:香港有陳寶珠/蕭芳芳;中國有紅衛兵。 許多人從事製造業。大伯父憑燈飾起家,做得有聲有色;過時過節,仍有舊式長輩的人情味,請家族的子姪一起吃頓好的。 當時灣仔洛克道,是著名的「食街」:從「大喜慶」開始,「益新」「鑽石」「大三元」等等,高手雲集。 大伯父喜歡「益新」。他們首創「檸檬雞」「琵琶鴨」「炸鮮奶」等名菜,令人回味,連結許多愉快的回憶。 後來大伯父過身。時代轉變,洛克道面目全非,高手四散,「益新」不知所終。 很多很多年後,好像是看傳媒報道,「益新」在跑馬地成和道,重新啟業,急不反待,冇鞋挽屐趕過去。 [...]

Read More

6416《待發力,未發力》

通常,這個階最難受。 論卦,介乎「潛龍勿用」,与「見龍在田」(利見大人)之間。 現實中,則好似舊舖裝修,尚未啟用,蠢蠢欲動,卻未能動。 又像少年人,放暑假到尾,玩到發膩,閑得發慌,恨不得快升級開學。 拍拖到這地步,開始有「拖」之感。要是仍不結婚,蹉跎踟躕,彈指即散。 人生總有這些尷尬位。間歇會發生,紫微斗數稱「陀羅」:兜兜轉轉,迴環往復,如身陷漩渦之中,求出無期。 或稱「地空」「旬空」「截空」。忽然令你踏空一步,慌失失,未死得,但已足夠嚇餐懵。 [...]

Read More

6415《人去情在,有心即道場》

如果你很愛很愛一個人。 或很憎恨很憎恨一個人。 亦有非常想念的一個人。 即使你離去,甚至即使你死去;肉身雖滅,那份強烈的感情,依然會縈繞在大氣電波之中,不忍別離。 正如 3月18日寫《深夜伴我行》。大作家米高克萊頓(《侏羅紀公園》)喪父,八個月後,原來亡靈仍徘徊在他身邊。 所謂「人去情猶在」。既有餘情,既伴身側,心念一起,隨時可以溝通。不需要一定走到墳墓前,更不需要指定在「清明」這一天。 日本人稱為「即是道場」。「道場」是寺廟的大堂,通常是做法事的地方。 [...]

Read More

6414《清明時節,拜祭一念》

今年清明節,看馬英九祭祖,深切感受到,儒家思想對中國人的威力。 根深蒂固,源遠流長:是儀式。是凝聚。是家族。是道德。是群眾顯示。亦是社會活動之一種。 只要抬出一個「孝」字,像三千年魔咒。對父母孝順,自然要追念祖先,服從上司/老闆/大波士,以至社會建制。 當你沒有父母,沒有家庭,何來社會?沒有建制,更沒有國家民族,孤伶伶,如何生存於天地之間? 所以別說孔子老套,他發揚儒家學說,幾千年來仍管用。以「家」維繫整個社會,號令天下,合情合理之極,莫敢不從。 間中,曾經「打倒孔家店」。像上世紀文革期間,推倒一切舊建制。 當時旅行廣州逛公園,踩上斜坡的石級,全是拆下來的墓碑叠成,碑文仍斷續可辨認。那些年,當然沒有「清明節」。 [...]

Read More

6413《變變變,大對決》

說起「軍事」与「自然」科學之爭,好像是大題目。可是我們中國人,很早已決定了方向。 像「四大發明」之一的火藥。我們善良的祖先,用於生活:爆竹煙花,為城鄉添熱鬧喜慶。 西方人卻用於軍事:射擊,爆炸:為狩獵 /採礦 /建設,帶來大量破壞,毀滅,与死亡。 以上两派的爭鬥,去到十九世紀末的工業革命,發展到最高峯。德國將科學「軍事」化,剛強勇武,結合納粹主義,爆發两次世界大戰。 英國發展「自然」派。從戰後,人文主義的托爾金《指環王》系列,到現代全球人氣的《哈利波特》,一脈相承;俱是批評「科學為極權服務」,會帶來可怕的後果。 如果是你,年輕有為,應怎樣選擇? 又如果你擁有資金,應投資那方向? [...]

Read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