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314《一点靈犀「化」彩虹》

我們常聽說小朋友讀書聰慧,一点就「明」。 多好,但是不夠。在人生的旅途上,當處境愈來愈複雜,還要學懂「化」。 即是行動上的「變化」。不只是小變,很多時候是大變。 正如「化」字的組合,一邊是「站立的人」,另一邊卻是完全顛倒;表示變化可以完全逆轉。 做人,怎可能完全調轉?所以說你「唔化」。 像聰明朋友,以海外留學經驗為例:本身熱愛攝影,預期當攝影記者。 但是導師潑冷水:「不。攝影技術愈來愈進步,將來只會被科技取代。你應該努力做一個文字記者。」 [...]

Read More

6313《誰來点「化」我?》

看社交媒體,近期人氣最盛的文章,竟然是《一「化」解千愁》(十一月十八日),頗出意料之外。 因為純粹是感情發洩,不涉命理;亦沒有提供答案,或解決方法。 但是仍引起大家關注,可見「化」/「唔化」的問題嚴重。 如果阿爸「化」,寧願主動要求,提早獨居,找助理照顧;或乾脆直入老人院。 如果阿仔「化」,不用斬死阿爸;更不用放火燒屋。無端端,做乜累街坊?兼影響樓價。 又如果阿媽「化」,仔大仔世界,各自有生存空間,何須嚴格看管? [...]

Read More

6312《他們曾經那樣喪做過》

新一代年輕人,講究「工作与生活平衡」( work life balance ),自有其道理。 可是這一來,神話便消失了。 上世紀七/八十年代,神話發生在日本。全國喪做,人才輩出,超英趕美,締造經濟奇蹟。 整個世代,付出沉重代價。其中之一,是前「男神」渡邊徹,剛於十一月二十八日逝世,享年六十一歲。 傳媒稱他為資深藝人,担任司儀,諧星,節目主持等,經常笑嘻嘻,和氣搞笑,不幸死於敗血病。 可有觀眾記得,渡邊年輕時,曾經是翩翩美少年? [...]

Read More

6311《有人喜歡窮》

寫這個題目,猶疑了許久。可會太刻薄?讀者是否接受等等。 後來多觀察,多瞭解,自己的看法亦改變了:對,真的是「有人喜歡窮」。 我們在香港,自幼習慣了天天向上,努力積極做人。認真唸書,工作,買樓,累積財富,預期經濟獨立,別要成為家人及社會負累。 像先父,四歲失明,十八歲拜師學占卜。一生養妻活兒,供養老母。從來沒有拿綜援/傷殘津貼/生果金/消費券之類。至死,仍引以為傲。 問題來了,最近這幾年,香港天翻地覆,揾食艱難,要是有人讀書不成,考試肥佬,点先? 又有人失去工作,長期失業。 本來有点積蓄,已耗盡。居住的物業也保不住,經二三四按,七零八落,欠下鉅債,連住處亦失去。点算? [...]

Read More

6310《想錢,想嘆,不想做》

先前寫《工作揾錢,天下王道》(十一月廿九日)。前輩智慧先生,有感而發。 先生是大老闆,經歷香港多次風浪,見識過不同世代,遇上現今的「千禧後」(millennials),竟是有理說不清。 並不只是純粹個人觀感。這些年,來自多份大行報告/巿場調查等,俱發現這個現象:新一代,泛指二000年後出生的年輕人,「想錢,想嘆,不想做」。 所以才對筆者寫的《工作揾錢》,不嫌老套,不嫌沉悶,卻有共鳴感。 原來抱有這種想法的朋友,每一個時代,俱曾經出現。分別在於人數多寡?誰佔大多數,誰就是社會主流。 回歸前,香港經濟壯旺,人人買樓。曾經有年輕朋友,貪便宜買遊艇,花掉二十多萬,食住瞓俱在船上;又以為可以自由航行,隨時環遊世界,很有型。 幸好屬極少數。因為幾十年後,才省覺是錯誤投資,虧蝕嚴重;兼錯過陸上置業的最好時機,現在人到六十歲,已負擔不起香港生活,惟有考慮移民印尼/菲律賓等。 [...]

Read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