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735《大食擂台:海鮮群英會》

去年 5 月寫過:日本料理的一系列「融合失敗」;反映大和民族的排他性,注定「大東亞」不能「共榮」。 反而中國人擅長。只有我們才想到:梅子蒸鵝;咕嚕肉配山楂;冬瓜盅加夜香花;還有,豆豉鯪魚炒油墨菜。 俱是絕配,充滿創意,刁鑽,融合性強,最重要係好味。 可是來到「海鮮」這一關,以廣東菜為主,配撘依然出色:薑葱生蠔;粉絲蝦/蟹/龍蝦煲;豉汁蒸魚等;各自「分拆上巿」。 卻沒有魚蝦蟹蠔蜆螺一窩煑。來到歐洲,有傳統三大「海鮮併盤」:法國以凍食為主,龍蝦做主角,賣相豪華之至。 西班牙有「海鮮飯」(paella):用名貴香料「花紅粉」,大鑊熱炒多種海鮮;有雜以鷄肉,或鷄湯底;高手以海鮮湯起鑊,保存「海鮮」味。 意大利的代表作是「托斯卡尼(tuscany)海鮮盤」。担正的不是龍蝦,而是漂亮的「triglie」(鯔魚),俗稱「goatfish」(山羊魚),通體是明亮的橙紅,嘴上有两撇長長的山羊鬚。 [...]

Read More

6734《考第尾,点算?》

先前寫《考第一》系列,建議大家不必對「第一」看得太重,並非与各位「狀元」有仇。 而是人生是長途賽,所謂「輸在起跑線」,並不等於是世界末日,未來仍充滿精采變數。 話雖如此,並非鼓勵大家「躺平」;亦不是等於說「考第尾,沒所謂」。而是面對逆境時,我們應怎樣處理?態度最重要。 筆者常以先父作比喻:四歲失明,在那些年,當然沒機會受教育,處處被嫌棄。但是他沒放棄,十八歲時,從灣仔獨自摸上上環學占卜;二十歲出道已成名,青出於藍,後來照樣買樓成家。 聰明朋友的中學母校,有創舉:請一位畢業時,「考第尾」的學生,回校向師弟妹演講;傳授「處理失敗的心得」。 他坦白承認,收到成績單時,當然感覺不良好:「但是失戀慘啲。」往後,点算?自己想辦法。先找工作謀生,進修學會計,考入大企業;四十歲後,創業做生意,一路自給自足,捱過一浪又一浪。 途中,必然受白眼,歧視,以及各種不公平的待遇。關鍵仍是那一句:「你的態度最重要」。 [...]

Read More

6733《天生我才必有用》

先前提及的「書法達人」,像替香港地鐵站題字的區傑棠,原是任職工程師。 蔡瀾乃當今名仕,寫字僅屬他多種才華之一,並不是以此道謀生。 課餘教筆者書法的何添老師(已故),生前教授中國語文及歷史;後來更成為「補習天王」。 但要是只精通書法,獨沽一味,在現今的香港社會,可足夠安身立命? 當年筆者學書法,正是唸中四。何 sir 從各班之中,揀選一些有學習潛質的學生,放學後小組教授。 論資質,筆者自問「中級」而已;但勝在有恒心,尚算勤力。可是到交功課,大家當場對比,遠不及另一位女同學。 [...]

Read More

6732《香港最強書法展:地鐵》

中國的書法藝術,不只是帝皇(「三希堂」)或文人(唐伯虎)的專利,而是應該遍及尋常百姓家。 香港的「最強」,兼「最長」的書法展,其實在地鐵。所有站名,由退休工程師區傑棠,以「行書」寫成。 乘客朝夕相對,要是可以目光,跟隨每個字的筆劃,游走一轉,心曠神怡;還可以欣賞其佈局,筆法,虛實,輕重,等於是一種精神享受。 據說,以書法寫站名,為「減輕乘客候車的壓迫感」。更重要的是「美感」。 長期對住肉酸嘢,人都癲。你看巴黎与莫斯科的地鐵站,美侖美煥,不惜豪華裝飾;對比下,香港地鐵以「書法」造出特色,成本低,功效卻非常顯著。 常見各地遊客,在站名旁擺甫士打卡,可見設計上的吸引力。即使是日本,同樣膜拜中國書法,亦想不出這條好橋。 不只是各地鐵站,同樣「最強」又「最長」的書法展,還有招牌字,全年公開陳列,風雨不改。 [...]

Read More

6731《皇帝要的東西,拿來 !》

「書聖」王羲之(303-361年)死後二百多年。 中國史上最強大的統治者,「唐太宗」李世民(598 - 649年)出現。 當時的長安人,稱「皇帝」為「聖人」。這「聖人」偏愛上「書聖」,尤其是喜歡《蘭亭集序》,千方百計求真跡。 後來,得悉大臣虞世南,書法師父是「辯才」和尚,師承王義之的七世孫「智永」;又得世南證實,《蘭亭》真跡秘藏於浙江永欣寺,急不及待下旨索取。 這個「辯才」,也不是省油的燈,与來使扭盡六壬,堅決否認有藏寶。 當時的太宗皇帝,年富力強,如日中天,但也奈何不了。軟求?不成。使硬?又投鼠忌器,怕和尚挾寶潛逃,山高皇帝遠,往那裏找他去? [...]

Read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