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511《怎麼,錯了不可以重來?》

有女子三十歲前,父母贈樓一層,預作嫁妝,歡天喜地。 又有女子三十歲後,父母贈樓一層,預作獨身養老,不愁老來無依。 另有男子三十歲後,父母贈樓四層,一作自住,三作收租,以為可以食過世。 如果,人生永遠停留在這一刻,就好了。可惜人各有志,往後,情節各有發展。 皆非如父母所願: 女子得樓後,第一時間出售,得大筆現金,辭工往英國享受「玫瑰園」生活。 一年後回來。繼續工作,以為可以隨時上返車,這件事當然沒發生。轉眼五十歲,工作機會愈來愈少,租金愈來愈貴,每日咬牙切齒的駡政府,駡社會,駡「地產覇權」:点解樓價不跌! [...]

Read More

6510《有人愛無限制自由》

你喜歡有樓?穩定,安全,保障。 或喜歡沒樓?自由,多變,無拘束。 同是「詩聖」杜甫,流落時悲吟:「安得廣廈千萬間,得疪天下寒士盡歡顏。」 可是精神上,亦响往逍遙遊:「飄飄何所似?天地一沙鷗。」 或許,我們每一個人,都存在這種矛盾。一方面渴望安居;同時,又响往自由,沒有打理物業的負擔与牽絆。 無奈,生命有限,時間太短。當被逼選擇之時,有人寧願要自由,乾脆放任自己,不惜將生活降至極低水平。 像著名粵劇作家,南海十三郎(1910 - 1984年),晚年流離失所,或寄居寺廟。 [...]

Read More

6509《十年,為甚麼你仍在街頭?》

近期最受關注的文章,繼續是有關精神病,走勢持續堅挺(7月18日《精神病人的温馨提示》)。 但是反應不及一張圖:白髮蒼蒼,身形佝僂,肌膚焦黃的姐姐,睡倒在街頭的紙皮陣中。 當時已近黃昏,仍酷熱。看上去,非常疲累,為甚麼還不回家? 附近的街坊,對她並不陌生。十年前,筆者來到上環永吉街,落戶創業,已留意到她在街頭巷尾檢紙皮。 十年後,仍在。繼續沉默,繼續露宿,繼續檢紙皮。時間仿似為她停留:沒有更衰老,沒有其他變化,跟十年前沒大分別。 期間,曾經見過有人關注/慰問/送飯盒等。逢中秋及新年,給她利是,也高高興興的收下,但從不乞討。 照片上載社交媒體後,讀者熱烈討論。翌日,剛巧颱風「泰利」襲香港,這位姐姐仍在街頭,橫風橫雨,点算? [...]

Read More

6508《沒有永享的財富》

沒有。即使是英國的温莎皇室,只有 106 年歷史。 號稱「人類史上最悠久」的日本皇室,從來沒有公佈財富數字。皇室人員不愁衣食,亦不豪奢。重要資產,像「三國寳」的神劍/寳鏡/勾玉,精神價值大於物質。 遑論其他家族。更不消提香港,稍富裕新一代:有两層樓,擁資一千幾百萬之類。 歐洲不是有個猶太家族「Rothschild」(羅富齊),具幾百年歷史嗎?對,但是他們的成員,大部分都努力工作,有返工。 並不是那些投資廣告般:鼓勵各位「提早退休」,「吃喝玩樂」,「永遠渡假」等等,價值觀有嚴重偏差。 如果你聽信廣告,以為將資產交給「金融才俊」管理,進行「財富轉移」的話,講真,你的財富真的「轉移」了。不是給你的家人,而是轉進其他人的口袋。 [...]

Read More

6507《當「富後代」成為「受害人」》

此題一出,恐怕即犯衆怒:「屋企剩落,大把錢,唔使做,仲点會係《受害人》!?」 仍要說句公道話:揾食艱難,知道。 可是新一代「富後代」,數目急速增長,亦是鐵一般的事實。 最現實的是銀行。寧願放棄零售業務,任由衆小戶排隊;改致力發展「家族辦公室」,專注投資及財富管理。 「富後代」多了,全球太平盛世七十年,財富集中。但同時,出現另一極端:基層的貧窮人口亦急增,沒機會上位,貧富懸殊日益嚴重,可以達「殘酷」程度。 普遍出現仇富情緒。雖說「富後代」數目有增長,但幾時追得上貧窮人口?富爸媽明白;銀行家明白;但只有「富後代」不明白,他們是多麼的乞人憎。 關係到社會的財富分配。先前,重提阿倫狄龍的《怒海沉屍》(1960年),「富後代」遭害死,擺明是「受害人」。 [...]

Read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