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949《父母給我多些再多些》

曾經有一段時期,子女會夾份供養父母。
社會上佔大多數。要是你財窘,拿不出錢來,會覺得很羞恥。
逐漸,社會轉富裕,父母環境得改善,反過來安慰子女:「錢,你們留著用吧,爸媽的生活過得去。」
那是最好的時代。子女孝敬父母,父母又為子女設想。
再過些年,開始出現傾斜。子女的數目減少,愈來愈矜貴。父母經歷事業黃金期,創富生財積厚,成為社會的大多數。
可能是經濟發展的週期。可能是人類社會的循環。亦可能是自然調節。
不知不覺間,父母求仁得仁,子女不再供養他們了。
調轉過來,子女向父母需索。不只是成長期,唐朝白居易《燕詩》:「黃口無飽期」「索食聲孜孜」。
早有子女不孝父母,卻望子女孝順自己。無奈,通常燕燕成長後,振翅高飛,不顧而去。
香港新一代的子女,可能成長環境太富裕,去到另一個極端:成年後不只不走,更要擺明啃老。
一起對父母大合唱:「給我多些,多些,再多一些。」無休止需索。
像有父母,坐擁五層收租物業。獨生子英國名校學成歸來,從未試過工作,至三十多歲,光明正大靠父母供養。
你們不肯養?可以窩在家,睡房自閉,日夜上網打機。直至父母在門前送飯送錢,幾乎要跪求寶貝仔/女出來走走。
嬌養到這地步,試問怎跟外來者競爭?難怪日本新一代,被韓國扒頭。形成惡性循環:二十歲不爭,三十歲無望,四十歲更要吃定父母。
港產片《殺出過黃昏》,馮寶寶演的單親媽媽,正面對這處境:獨生子聯同妻兒,為搬去名校區,逼她賣樓賣舖。仲要理直氣壯,聲大夾惡。
編劇說是香港的普遍現象。拍攝時,尚未時興移民;現在更不得了,將父母的物業變賣,挾錢遠走高飛;由得两老瞓街,等政府救濟,反成常態。
日本人可以做得更絕。父母為生存,不惜棄養子女,由得你們自生自滅。子女禮尚往來,亦鬥快飛甩父母,逆境中各自求生(《楢山節考》,《同一屋簷下》,《東京難民》等)。
想不到「生存」竟這樣困難。再下去,不得不提《魷魚遊戲》了,美日韓台大熱,原來大家俱有共鳴。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