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075《我們的戰場在生活》

老細叫你上戰場,老細叫你去死等等,上一代還可以。 新一代的年輕人,個個眉精眼企。一見勢色不對即「躺平」,寧願回家啃父母的老本,誰還會為你仆心仆命? 既然如此,人人怕吃虧。誰還肯做老闆?出本出粮之外,還要招呼你們這班公主/王子。 亦沒有人肯做伙計,「七/廿四」侍候,隨傳隨到,兼捱駡擦鞋看面色? 曾有老闆訓斥小職員,他駁嘴:「我阿爸都未鬧過我!」即時劈砲,辭職信都費事寫。 這是社會富裕的必然發展。父母有多餘錢,子女數目少,一定驕縱:可以坐時誰會站?可以躺時誰還會坐?合理。 [...]

Read More

6074《活下來,最重要》

生為亂世人,你認為甚麼最重要? 有人認為是「軍功」。恨不得戰爭爆發,乘機殺戳立功,青雲直上,也是一番大事業。 有人認為是「財富」。愈亂愈好,愈打愈高興。乘機出售軍火,炒賣各種生活必需品,有錢落袋笑呵呵。 亦有人為「理想」。不惜抛頭顱,灑熱血。只為我相信的一套,不同你那一套。歷史上發生過無數次。 古代的戰爭,比較著重意識形態:信仰/榮耀/義理/道統等等。起碼要有「包裝」。 像初唐時期,「英國公」徐勣之孫敬業,為武后臨朝,起兵討伐(公元六八四年),由幕僚駱賓王,寫下著名的檄文《為徐敬業討武曌檄》,顯示出師有名。 後世減省了。民智漸開,老百姓也有機會受教育,大家都有判斷是非的能力。不再是老細一聲令下,民衆即一擁而上的盲從附和。 [...]

Read More

6073《誰可以在戰爭中倖存?》

事隔一天,俄烏戰爭的人氣上載,不再是地鐵月台,口罩情侶的「眼濕濕相擁」。 而是改為車站前,除下口罩的「親子訣別」。 年輕的烏克蘭爸爸,送別妻女。那個可愛的小女孩,約莫四/五歲年紀。捨不得,吻完又哭,哭完又吻,好像已預感到這一趟,是生離死別。 觸動所有人的心靈。好端端一家人,為甚麼要承受這種冲擊?只因為戰爭。烏克蘭為此,禁止十八至六十歲的男子離境,號召他們留下來扺抗。 面對俄羅斯大軍壓境,烏克蘭實力懸殊,明顯這是一場絕望的戰爭。 論命理,怎樣才可以趨吉避凶?誰可以在烽火之中,成為最後的倖存者? 答案只有一個:「太陰」(月亮)。 [...]

Read More

6072《天下大亂,能否獨善其身?》

俄烏開戰。網上瘋傳的照片,不是熱血從軍,不是漫天峰火,亦不是敵我以死相搏。 而是一對年輕的烏克蘭情侶,在地鐵月台上相擁,情意綿綿。 也不知是道別,還是重逢?又因為防疫,他們仍帶著口罩,只能用眼神表達感情,令人腸斷。 照片受全球關注,原因只有一個:大家都不想打仗。 誰想動手呢?天寒地凍,經濟不景。還要搞防疫,巿面一片蕭條,商舖執笠再執笠。 不如跟足政府指示:在家防疫,与家人及寵物,玩小團圓算了。 可是對另一種人來說,這正是出動獵殺,侵略覇佔的好時機。於是問題來了:你打?還是不打? [...]

Read More

6071《跑得多快,也追不上時代》

年輕時,仰慕的電影導演:胡金銓,李翰祥,楚原。 後來做傳媒,有機會接觸到以上三位,正值他們的轉型期。 胡金銓最厲害,開創力如「破軍」,《龍門客棧》石破天驚。無奈,九十年代衰竭,糾纏於籌拍《華工血淚史》:一部人人知道,但無人有興趣的項目。 李翰祥酒色財氣,華麗如「貪狼」。即使偶有失意,仍是派頭十足,會面在半島。但顯然很迷失,說每晚會落「的士哥」,多接觸年輕人找靈感。 訪問內容竟忘記了,無甚可寫之物。卻很記得這一節,頗有「英雄落難」感。後來,他騎劫了《李香蘭》,拍出不倫不類的《亂世歌后》(!)。 楚原最貼地。成龍拍《警察故事》(一九八五年),第一個找他當演員,飾大反派,常出入嘉禾片場。 當時他已離開邵氏,經常跟公司度劇本,最想拍「文革」題材的電影,當然不會成事。 [...]

Read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