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715《錯誤判斷形勢》

俱是叻仔叻女,好仔好女。 可惜,只做差了一件事:「錯誤判斷形勢。」從此身敗名裂,萬劫不復。 年輕時,不知厲害,不信邪。以為只靠個人努力,一定可以尅服所有困難。 不妨試試看:在香港,上世紀七十年代,投資高科技。 八十年代沒買樓。九十年代仍不買樓。 還要2000年後,拒絕上網,又不肯學使用智能手機。 2010年後,沒買醫療保險。2020年後,抗拒注射疫苗。諸如此類,如果照足以上做齊,能否活到今天?頗成疑問。 [...]

Read More

6714《考第一?處之以淡》

十四歲小朋友唸中二,最近考第一名。擬替他慶祝,想吃甚麼?要甚麼獎品? 淡然答道:「沒甚麼,別破費。」 正是處之以淡。父母的反應,也相當踏實,好像也有誇獎两句;明日照樣上學,放學照樣做功課。 小朋友的母親,是出名的「考試機器」;舅父是「學覇」;阿爸是專業人才;加上有美女補習教師;自然是學業進步。 更難得的,是不卑不亢的態度。如果可以一直保持,將來出社會做事,大有裨益。 与他相反的,是六十多歲的「大朋友」,自幼年年考第一,從未考過第二。 [...]

Read More

6713《在出走/隱居之外》

當天下大亂,民不聊生之時,試問你如何自處? 中國人推崇「隱士」,以陶潛(淵明)為代表,理想國度是《桃花源記》:清高,恬淡,避世。漁樵耕讀,自食其力,帝力於我何有哉。 現代人即是「移民」。最早期是西施与范螽,功成身退,泛舟五湖。 《楊家將》亦然,當楊門男丁戰死,楊門女將又瓜埋;最後剩返三代單傳楊文廣,仲要玩立功愛國?大姑媽急急帶全家出走,隱居太行山。 馬伯庸寫《長安的荔枝》,男主角歷千百劫,寧願棄官,帶妻女躲在廣東種荔枝。 莫非出走/隱居/移民,是唯一的出路?還珠樓主說「不」。 名著《蜀山》寫於中日抗戰,近代歴史最黑暗的時期。書中人物,俱是從「出走」開始;但不論他們上峨嵋/青城/北荒/南海,由「隱居」逐漸變成「內鬥」。 [...]

Read More

6712《外省人說廣東/香港人》

最近香港大搞「金庸百年誕辰紀念展」,回想起查先生(金庸)生前,從國內南下,對廣東/香港人的印象。 「爽快,實幹,很有信用。」即是我們常說的「有口齒」,「牙齒當金使」之類。 查生不說,我們不覺,習慣只道是尋常。自幼生長在這種環境:係就係,唔係就唔係。有乜唔妥先?大家拍枱拍櫈講清楚! 出來做事,跑江湖,多与外省与外國人打交道,才領略到這個特殊的優点;省時省力高效率,「搞掂件事」優先。 張愛玲寫白流蘇,從上海來香港歷險(《傾城之戀》),船泊岸的第一印象:「誇張」。「在這誇張的城裏,就是栽個跟頭,只怕也比別處痛些。」 還有二月河(《雍正皇帝》),來自河南南陽。初來香港,印象最深刻,竟然是「這裏出奇的乾淨。」 最近看馬伯庸(《長安十二時辰》),有新作《長安的荔枝》,寫盛唐運輸部門的小官員,如何絞盡腦汁,出盡洪荒之力,將廣東的荔枝,「新鮮」運到四千五百里外的帝都長安,只為取悅當時得寵的楊貴妃。 [...]

Read More

6711《不想做,硬要做》

許多暴力事件,因此而起。明明不想做,但為了各種原因,夾硬做下去,通常不會有好結果。 有人「睇錢份上」。有人「谷住道氣」。有人「為勢所逼」。亦有人受困於惡劣處境,情緒即將大爆發……。 点算?我們一定經歷過類似情況,綜合多次撞板經驗,有以下建議。 最理想,當然第一是「放下」,話唔做就唔做,型。 但要是走不動,不妨作第二選擇:開始計劃假期。很多時候,你會發覺並非不想做;只是「倦勤」,稍放假休息,沒事。 第三是精神出走:身體仍在,靈魂卻出竅,遁去自設的「秘密花園」。 每人必備,精神上,投入你最响往的快樂世界。有朋友選擇厨房,構想「今晚煑乜餸」?亦有人喜歡游泳,幻想身在泳池/山溪/湖泊/大海等,自由自在。 [...]

Read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