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455【《綉春刀》變小小刀 】

在當代的武俠電影世界,除了金庸/古龍系列;胡金銓的《龍門客棧》《俠女》系列;論原創精神,足以承先啟後,自成一家的,還有路陽的《綉春刀》。 第一集「同途三兄弟」(2014年)。 二集《修羅戰場》(2017)。 以明朝末年,崇禎即位前後,為時代背景。看似与金庸《碧血劍》,金銓《龍門客棧》等重叠。 但是不。前两者,俱是以江湖俠士,鋤強扶弱,挑戰建制為主題。《綉春刀》的主角張震,卻是正職「錦衣衛」,穿飛魚服,使綉春刀,裝扮華麗,屬朝廷的保安/暗殺/情報組織。 即是現代的中下級公務員:瑣碎,微小,官僚,缺乏自由意志。一不小心,隨時被捲入官場的權力鬥爭,彈指即滅。 看小人物在夾縫中生存,令現代觀眾更有投入感。像張震在第二集,為拯救當時,擅画諷刺漫畫的「北齋先生」(楊冪飾),陷入崇禎繼位的政治風波,險死還生。 [...]

Read More

6454《有母親的恐怖回憶》

說起「母親節的鬼故事」,看社交媒體,近期的《一個人去露營》(5月8日),讀者人氣第一。 頗出意料之外。一來故事發生在日本京都,遠離香港。二來,主角屬異類,不是人;但關係到母愛,六道衆生如一。 至於聰明朋友,提名的「目蓮救母」《阿媽做錯了,点先?》(5月10日),從另一個角度看母親,也很受歡迎。 故事緣自佛教《地藏經》,據原著經文,下地獄勇救阿媽的,並非男身的目蓮和尚,而是「婆羅門女」/「光目女」等。 由唐朝三藏和尚,繙譯及傳來中國。但後來輾轉流傳,為甚麼由「孝女」變「孝子」?不可稽考,救度的精神則不變。 看《地藏經》的緣起,亦是由於「孝母」。經文第一句:「佛在忉利天,為母說法」,引得諸佛菩薩,皆來集會。 由於佛母摩耶夫人,問「因果」「生死」「地獄」之事,如來佛請出地藏菩薩解答:牽引出各種報應,各種地獄(其中之一是「無間」),建立我們對死後世界的初步認知。 [...]

Read More

6453《你有不開心的事嗎?》

這是三木大雲和尚,童年時的經歷。 約六,七歲年紀,剛上小學時,父母的工作,忽然非常忙碌。曾經有两星期,被送往一位姨姨處,拜託她代照料。 姨姨住在舊式的三層樓房,臨近一個小公園。三木每日放學後,与姨姨的小兒子,慣常一起往公園玩耍。 那公園有處特別:像梯級般,分三層伸延;愈往下,愈幽暗,樹木茂密。要是你躲在第三層深處,外頭很難發現你的存在。 有一個陰天,正當三木与小朋友玩得高興;姨姨忽然下來,抱起兒子,說要上附近的補習班。還囑他留在公園,別往別處跑。 就這樣,三木獨個兒玩耍,逐漸累了,坐在長椅上休息,天色愈來愈黑。 忽然之間,身邊傳來長嘆聲:「唉!」不知由幾時開始,椅畔多了一個中年男子:典型的上班族打扮,穿整齊西裝,領呔鬆開,樣子非常疲倦。 [...]

Read More

6452《最難吃的一餐》

每個人的味蕾記憶,各有不同。 飲食不單止是「口腹之欲」,很多時候,不僅為填飽肚子;更多情况,是涉及精神上的滿足。 譬如說:孔子的學生顏回,家貧好學,出名「一簞食,一瓢飲」,依然快樂。其實很符合現代人「少吃」,「斷食」等概念。 但要是不開心,請你喪食/放題/滿漢全席/大日本帝國食菜全席等,也沒意思。 《紅樓夢》有歌唱:「玉粒金波噎滿喉」,食不下嚥,嚴重者可導至抑鬱死亡。 未試過,不知厲害。記憶中,好吃的有許多餐,今生無悔。可是「最難吃的一餐」,沒齒難忘。 很幸運,与人無關。与味道亦無關,不好吃就不吃。間中,「死於好奇」(5月16日文),那是自作自受。 [...]

Read More

6451《雲對雨,雪對風,梅子配豬肉》

清明後,端午前,「梅子」時節。 江南有「梅雨天」。中國及日本,興釀「梅酒」,炎夏凍飲能消暑。 如入饌,「梅子」的最佳拍檔,一定是「豬肉」。 所以有「梅子蒸排骨」,「梅子豬手」。很奇怪,我們不會拿梅子配牛/羊/鷄/魚/蝦,很自然有一句:「唔襯嘅」。 這個「襯」字,通用於人際關係;衣著打扮;住屋行車;以至飲食文化。 可能靠想像。或累積多次經驗。或神來之筆。配對了,永垂不朽。 像梅子天生配排骨,非炒非焗非炸,卻一定是「蒸」。鷄肉的對象,則是金針雲耳,佳偶天成。蒸魚的絕配是薑蔥。各有因緣,不能勉強。 [...]

Read 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