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208《愛國愛民,愛貓不出門》

看新聞,男藝人出席公開活動,被記者發現身上的衣物滿佈貓毛。 坦白承認:正与女友同居,家有貓两隻,非常可愛,自己也中了「貓毒」。 豈止他?其實中國自漢唐以來,貓成功爭取入屋之後,從農業社會的捕鼠能手,發展成為商業社會的寵物明星。 唐末五代十國,一輪政治更替。來到宋朝之後,天下太平,社會文明進步。貓在家居的位置,亦發生變化。 先前提及,宋朝的造紙及印刷術發達,促進知識傳播,社會上湧現大批知識份子,形成空前興旺的文人時代。 可是既有「書」,自有「鼠」。文人手無搏鷄之力,惨被老鼠欺負,眼白白看著書籍被咬嚙蹧蹋。 点算?一定要養貓。由於貓性陰柔,好靜,適合伴讀,成為讀書人的好朋友。 [...]

Read More

6207《「瓊花公主」与「崑崙妲妃」》

嘩,單看名字,還以為是「動漫節」餘韻:有人玩 cosplay;或打機高手的神秘代號。 其實,仍然講貓。「瓊花公主」楊瓊花,出自《說唐演義》。世傳是隋文帝楊堅之女;世子楊勇,及楊廣(後來繼位稱煬帝)之妹。 她養有两隻貓,大名鼎鼎:一是全白,口銜花朵,外號「含蟬奴」。一是全黑白尾,稱「崑崙妲妃」。 中國文字不求精準,卻以「意會」取勝。所謂「含蟬」,應是指白貓嘴邊的圖案(家養黑貓「小黑炭」,嘴邊似有酸梅乾)。 那個「含」字亦用得好,非咬非嚙非嚼。只是放在口裏,小心翼翼,好像怕人知道;又隨時可以放出來,玩味甚重。 可憐那隻蟬,深藏地下孵化六年;不料一出土,竟被百厭貓含去。從此两者合體,「含蟬」像「狸奴」,俱成為貓的古代雅稱。 至於「崑崙妲妃」,名字姣屍燉篤,一看就知有「妖」味。 [...]

Read More

6206《我是「貓奴」,你是「狸奴」》

這两個「奴」,反映時代的轉變。 現今香港,愛貓人統統自稱「貓奴」,甘於替貓做牛做馬,為奴為婢;仲要引以為榮,有些甚至愛逾家人。 可是在古代,我們稱貓為「狸奴」。牠是奴僕,我是主人;貓為人類服務,最重要的用途是捕鼠。 中國人与貓的關係,發展得比較遲。每逢過年,排論十二生肖,總有人問:「為甚麼貓沒份?」悻悻然,很認真的樣子。 原因各有說法,一直沒有定論。及至最近,潮流興「大故宮」,引入《紫禁城》月刋;適逢今年歲次屬虎,貓一向被尊為「虎舅」/「虎師」,於是乘勢做一趟「貓的文化与藝術故事」。 經多方面考證,得出一個結論:貓不入生肖,是因為牠們「入屋太遲」。 中國好在有文字記載。所謂「十二生肖」,早在戰國時代,已初步齊備。不論虛(龍),或實(牛羊馬犬鷄等),各佔一席位,与老百姓共度歲月山河。 [...]

Read More

6205《一店一貓,天下無鼠輩》

說起灣仔「快樂」麵包店的寶貝貓,由於每年給牠派利是,有緣得見,超寸。 憑甚麼?因為治鼠有功。你知道,麵包店喎,工房內暖洋洋,多糖多奶多忌廉,空氣中散溢麵包的甜香。 簡直是老鼠樂園。只要店內稍露鼠蹤,還得了!誰敢幫襯?惟有養貓。 說牠「治鼠」,而不是「捕鼠」,是最高致敬。所有養貓人,俱知道貓分等級:最高段數那種,深藏不露。貓未到,氣先到,鼠輩聞風先遁,那用牠出手擒拿? 那些張牙舞爪,大聲夾惡者,已落下乘。筆者寫《貓俠》時曾提及。 正如警察捉賊,日夜出動奔波,你捉得幾多?反不及以威嚴治理,民皆守法,海晏河清,才是盛世之象。 所以看新聞,報道香港某地區鼠患,出動「高科技」捕鼠器/毒餌/鼠夾等等大陣象,功效不彰。常感奇怪:何必搞到咁複雜,為甚麼不乾脆養貓? [...]

Read More

6204《告別「快樂」,懷念「樂香園」》

明日,八月二日,灣仔「快樂」麵包店結業。 從此,告別四十五年的街坊,遷往非常遙遠的馬鞍山利安邨街巿。 連日來,送別的顧客人山人海,從早上開始排隊。歷年光顧的白領/師奶/學生/外傭/退休人士等,每位來一趟,也不得了。 有網友評論:「香港人唔執笠唔幫襯。」這樣說,未免太小看「香港人」;亦看輕了「快樂」麵包店。 近在隔隣,巴士站前,原本亦有間經營幾十年的茶餐廳。最近這两年,靜悄悄關門大吉,無人聞問。 根本沒心機做。樓面晦氣;厨房貪方便,只做焗飯。你食完,快俾錢,此地不宜久留,似是工厰生產線。 做成咁,以為客人不知道?只是不出聲而已,出門後以後無幫襯。店關門,更是好行夾唔送,趁早。 [...]

Read More